陸浩1995年出生,標準的“95後”,是保定工務段保定橋梁車間沙河橋工區的一名橋梁工。不到30歲的年紀,人生經歷卻分外精彩:組建愛心志願服務隊,開展義務獻血科普宣傳和公益服務,常年資助貧困兒童,積極救助受困群眾,曾榮獲“河北好人”“京鐵榜樣”等榮譽,被譽為“活雷鋒”。這些年,他把一樁樁“小事”做成滾燙的“大事”,平凡裏見熱度,尋常中見光芒。
熱血:4小時循環 13年執着堅守
陸浩説自己主動參與無償獻血,是受父親的影響。
陸浩的父親陸建樓是一名退伍軍人,“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獲得者,曾因見義勇為榮獲“中國好人”稱號。他時常叮囑陸浩“要做好人,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些叮囑深深刻在陸浩的腦海中,影響着他的成長。
18歲那年,正在部隊服役的陸浩,第一次走進獻血車,完成了向父親學習的心願。看著自己體內殷紅的鮮血緩緩流進採血袋,不久後也許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陸浩內心充滿了激動和自豪。從這開始,他走上了持續無償獻血的道路。
在一次獻血過程中,陸浩從河北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員宣傳中得知,相比於捐獻全血,人們對捐獻血小板了解得不多,缺口也更大。而血小板用處很大,對血液病患者、骨髓移植患者來説是“救命血”,陸浩當即決定:“從此以後改捐血小板!”
捐獻血小板的流程比捐獻全血複雜得多,要把人體內的血液抽出,在機器內過濾分離後,再輸送回體內,完成8個循環後,可以分離出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整個過程要靜臥4個小時。
抽血的針頭又粗又長,扎進血管時格外疼,針孔處的瘀青往往要幾天才能消退。陸浩指着雙臂臂彎處的針孔痕跡笑着説:“這些就是我獻血的‘勳章’!”
捐獻血小板的標準很高,身體疲勞、飲食油膩、生病吃藥等情況,都可能造成檢測不合格,達不到採血標準。陸浩就曾因為連續熬夜工作,造成指標不合格而被拒絕,他為此懊惱了很久。
為了達到採血標準,陸浩戒掉了最愛的火鍋、燒烤、啤酒,改為清淡飲食,還時常鍛煉身體,只為把最健康的血液獻給需要的人。 13年間,陸浩義務獻血36次。
俗話説“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考慮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陸浩於2023年成立了“正定縣常山澤佑服務隊”,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一起做公益,父母、岳父母和愛人,都成為他團隊中的一員。
成立兩年時間,服務隊壯大到76個人,獻血總量超過3.6萬毫升,開展義務獻血知識宣講近百次,發放5萬餘份宣傳材料,推動了無償獻血知識的普及。河北省血液中心曾7次發來感謝狀表達謝意。
今年3月份,陸浩接到河北省血液中心的電話,庫存血小板量告急。他迅速召集15名團隊成員緊急馳援,有效緩解了血液中心的燃眉之急。“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只有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才能匯聚成愛的長江大河。”陸浩説,這正是他成立團隊的初衷。
溫暖:4萬元捐資助學 守護孩子成長
臨近中秋節,陸浩又開始了大採購:米麵糧油,書本文具,鞋帽衣物。這些東西,不是給自己孩子準備的,而是他要利用假期送給河北省讚皇縣凱星小學學生們的禮物。
在一次最美奉獻團體發布會上,陸浩看到了山區貧困兒童的宣傳片,了解到了琪琪(化名)的情況:爸爸患有精神疾病,媽媽癱瘓在床,姥姥身體不好,全家靠低保過日子。陸浩當即決定加入“代理爸媽”活動,全力資助琪琪完成學業。
經過多方&&,陸浩&&上了凱星小學的老師,驅車三個多小時,趕到了位於大山深處琪琪的家:破舊的房屋,躺在床上的母親,遠比同齡人瘦小的身子,怯生生不敢説話的樣子,茫然無助的眼神。看著這一切,陸浩感覺揪心地疼,“放心讀書,以後有哥哥幫你!”
自此開始,陸浩成了琪琪的“代理父母”,全額承擔起孩子的學費,定期置辦各種學習用品,逢年過節到家中探望,送去生活物資,留下生活費,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不僅僅是琪琪,了解到凱星小學還有不少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陸浩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志願者,定期到學校開展慰問,給孩子們帶去書籍、文具,給學校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
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陸浩生活很儉樸,平時就是一身鐵路工作服,吃喝也不講究,花錢從不大手大腳,但是在幫扶孩子上面,他卻從不吝嗇。“給孩子們花錢,我一點兒也不心疼,愛人也很支持。”陸浩説,幾年來,他為凱星學校和孩子們捐出的慰問金及各類慰問品總價值超過4萬元。
在陸浩的關心幫助下,琪琪也有了可喜的變化,臉蛋上見了肉,膽子變大了,最重要的是眼睛中有了光。“做這些不求孩子考多高的分數,就想讓她知道有很多人關心她,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説起琪琪的變化,陸浩開心地説。
微光:一隻“愛心行囊” 隨時伸出援手
陸浩是出了名的熱心腸,身邊的人有了困難,總是不遺餘力地幫一把,不少人稱他為“活雷鋒”。
在部隊時,陸浩是衞生員,深知急救物品的重要性,總是隨身攜帶一個“愛心行囊”,裏面裝有速效救心丸、繃帶、酒精棉等應急物品。
有一次外出,陸浩遇到了一位突發心臟病的老人,暈倒在路邊,情況十分危急。他迅速取出速效救心丸幫老人服下,並攔車將老人送往醫院。經醫生搶救,老人最終轉危為安,陸浩默默返回了部隊。
從此之後,陸浩更加堅定了隨身攜帶“愛心行囊”的想法。“東西不多,帶着也不礙事,遇到急需的人,就能起到大作用。”陸浩説,直到現在,他的車上都始終備着“愛心行囊”,並增添了拖車繩、充氣泵、應急手電筒以及維修工具等,時刻準備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在陸浩的志願服務群內,常常發有汽車拋錨、老人走失等求助信息,方便時,他總是主動參與,伸出援助之手。
8月底的一天晚上,陸浩睡覺前看到群內發了一條汽車熄火的信息,位置離自己家也就10分鐘車程,立即回復去幫忙。
陸浩駕車趕到現場,二話不説,接線、連電、打火,幫助對方汽車啟動。車主非要給陸浩轉發紅包感謝,被陸浩擺手拒絕:“真要想謝,準備點應急備品,去幫下一個拋錨的人。”
一有空閒時間,陸浩就組織“正定縣常山澤佑服務隊”的成員到養老院打掃衞生,陪老人嘮嗑;到山區小學,慰問當地的孩子;到正定各大景區,協助維持秩序……
不僅生活中助人為樂,工作中陸浩同樣如此。
陸浩考取了健康管理師證書,擔當起了工區的“小大夫”,定期給大家測量血壓,解讀體檢報告,叮囑老職工們按時吃藥。他還發揮自身特長,編寫了三期《健康論壇》宣傳冊,從“夏季防暑小妙招”到“冬季防凍傷指南”,每一條建議都緊密結合工務特點,深受幹部職工認可。
同事們誰家有點大事小情,陸浩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代買藥品,幫忙掛號,陪同看病……從來都不遺餘力。説起這些,陸浩直擺手,“都是些順路順手的活,不算事!”
總有人不理解陸浩的行為:“每天工作累得夠嗆,哪有那麼多精力做好事啊?”
“做好事上癮。”陸浩笑着説,每次聽到“謝謝”兩個字,疲憊瞬間清零,這也是他做好事的最大動力。
當前,京廣線集中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陸浩每天參與其中,格外忙碌。“等這陣忙過去,好好調理一下身體,我就去獻血,把第一個‘小目標’實現。”陸浩説,自己制定的“小目標”,就是要像父親一樣,獲得一次“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他只要再獻血4次就能實現。
談及實現“小目標”後的生活,陸浩語氣堅定地説:“我還不到30歲,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我要踏踏實實做自己,做好人,爭取做一輩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