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在機器人大賽看見少年們的社會關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8 11:24:13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在機器人大賽看見少年們的社會關懷

字體:

  新華社新加坡11月28日電 記者手記|在機器人大賽看見少年們的社會關懷

  新華社記者舒暢

  在海邊,養生蠔的漁戶們長期風吹日曬,手臂也經常被蠔殼劃傷。為了讓蠔農輕鬆一些、提高效率,3名來自中國香港的小學生用鋁合金、積木等,再加上一點人工智能(AI)技術,發明了一個迷你機器人:“蠔大大蠔排”。

  蠔排原本是一種固定在海面的傳統養殖裝置,形似一個個方塊,底下用繩子或籃子吊着生蠔,讓它們慢慢生長。而這個小小的機器人蠔排,高度僅到膝蓋,能自己漂浮在水面上,自動監測水溫和生蠔大小。

  “你摸,水是暖的!”在世界青少年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2025年國際總決賽現場,五年級小學生鄭斐弦讓記者摸一摸杯壁。他小心捧着塑料杯,把半杯溫水放到蠔排一角的溫度傳感器下。溫度一變化,蠔排中間吊着生蠔的繩子立刻下降了一點。

  另一名隊員古善鈺指着蠔排前方的小方形屏幕——一個AI視覺傳感器説,它可以測量生蠔的長寬,當生蠔長到合適大小,機器人蠔排就會自動返回岸邊。

  他們的靈感來自與蠔農們的交流。一名蠔農告訴他們,自己的手經常被劃破;長期在海面彎腰勞作,背部肌肉也留下了不可逆的拉傷。

  這場為期3天的比賽匯集了近600支隊伍,他們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作品都傳遞出孩子們對社會的關懷:有人關注疾病和障礙人群的處境,有人想減輕欠發達地區的勞動負擔,還有人用創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

  “你可以試試對他説話。”15歲的德國男生費利克斯·扎赫爾把一隻白色毛絨小熊舉到記者面前。小熊啟動後説:“歡迎!”記者對着它的右耳説:“早上好,你還好嗎?”小熊回答:“謝謝你的關心,你今天感覺怎麼樣?”記者説:“還行,有點累。”小熊説:“辛苦你了,我們來測一下你的健康狀況吧!”小熊腰間別着一個小小檢測儀,手指一夾就能測心率。

  這是扎赫爾和同伴為慢性偏頭痛和心臟病患者設計的陪伴機器人。它內置AI,可以與人交談,還能根據指令唱歌。當它檢測到緊急健康風險時,還可以向事先綁定的&&人發送通知。

  扎赫爾提醒記者注意小熊的腳掌——收到指令後它腳底可以變冷,可用來冰敷額頭緩解偏頭痛。他説,機器人還可以切換各種語言模式,包括中文。“當然,我不太知道它中文到底説的怎麼樣,因為我不會中文。但聽起來感覺挺像回事的。”

  一組來自英國的學生關注視障人群。他們做了一個嵌入AI的小盒子,不足一塊香皂大,可以接收語音、做出反饋。比如,一名新加坡的使用者可以問它:“從濱海灣金沙酒店去樟宜機場,該坐哪一條地鐵?”

  14歲的隊員劉一卜説,他們調研發現,現在雖然任何人都能向AI求助,但這些技術往往需要屏幕。“很多視障者仍然無法看路標、找到公交,甚至不知道身邊發生了什麼。”一名視障者説:“我只想要能和我交流的東西,不用手機,也不用屏幕。”

  一些孩子關注的議題,延伸到老齡化社會和心理健康。一支馬來西亞隊伍做了一個機器人護工,可以為老年人監測健康數據、配藥,並提供呼吸支持;一支新加坡隊伍做了一隻毛絨熊貓機器人,希望為自閉症兒童提供陪伴和支持。

  孩子們關心的問題也與各自國家的現實密切相關。來自莫桑比克的一支隊伍研製出一款可以全自動作業的農業機器人。15歲的隊員馬倫·吉爾多·祖庫拉説,一些像莫桑比克這樣的非洲國家,仍面臨食物短缺。她看到身邊許多女性背着孩子到田裏勞作,非常辛苦,因此希望能做點什麼。

  還有一些孩子在為全人類的長遠發展尋找新思路。來自中國上海的一支隊伍設計了一個挖掘機器人,設想可以用於開採火星上的固態水資源,並將其轉化為氧氣和氫氣儲存起來。16歲的隊員楊軒蘅説,它的驅動部分參考了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採用6輪驅動,能實現大範圍活動;挖掘部分的設計靈感則來自美國航天局的一款月球採礦機器人,通過齒輪結構,讓挖掘臂只用一個電機就能像人的手臂一樣彎曲兩節關節,靈活動起來。

  一年一度的世界青少年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旨在組織世界青少年以友好的方式參與機器人競賽,培養其對科學技術的愛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025年國際總決賽在新加坡舉辦,從11月26日持續到28日。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