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悅 製圖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中國科協“開放合作月”重要活動之一,本屆論壇以“人工智能促進科技與發展”為主題,圍繞人工智能與未來産業、開放科學與全球合作等四大議題,全球科學家、企業家等展開為期三天的深入交流與探討,在思想碰撞中凝聚發展共識,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全球協同發展注入智慧動能。
重磅成果亮相 中國可持續發展貢獻居首
當前,全球正遭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發展失衡等一系列挑戰,其複雜性與關聯性凸顯了國際科技協作的緊迫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開幕致辭中提出“聚力創新引領科研範式變革、跨界融合賦能經濟社會轉型、深化交流促進科技開放合作”三大倡議,並呼籲全球科技界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深化新興技術與經濟社會融合,賦能工業、農業、物流、消費、醫療、教育、減貧等各個領域,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核心力量。
開幕式上集中發布的五項重要成果,成為論壇“含金量”的直接體現:《2025年IUPAC全球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全球可持續發展科學監測報告(2025):地球大數據視角下的十年進展》《AI技術在氫能領域的應用研究》《智能製造用例模板》及《智能製造新技術應用指南》團體標準、開放知識與數據共享&&Open for Science,全面展現了中外科技界在前沿領域的合作進展。
其中,由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科學監測報告(2025)》尤為引人關注。該報告借助地球大數據對2015年以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情況進行多維度“科學體檢”,結論直指全球發展的緊迫態勢:18項監測指標中,僅“濕地面積”實現2015年至2022年階段性“無凈損失”,11項指標面臨“顯著挑戰”或“重大挑戰”,其中8項指標呈明確退步趨勢,涵蓋糧食安全、水資源、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變化應對等關鍵領域,揭示全球可持續發展系統性風險正在累積。
在國家貢獻度評估中,中國憑藉15項自主貢獻指標5.84%的平均貢獻度位居全球首位,與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國共同成為“正向貢獻者”,彰顯了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國擔當。
人工智能演進 從科研加速器到治理新命題
人工智能已從前沿概念演進為驅動科研突破、重塑産業生態的核心引擎,對全球發展的影響早已滲透科研、産業、社會治理等多個維度,它既是推動突破的“加速器”,也伴隨着需要審慎應對的挑戰,這成為本屆論壇的共識。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概念,而是深度嵌入科學研究與産業實踐的核心驅動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終身會士、國際建模與倣真學會前主席穆罕默德·S·奧拜達特説。
新西蘭工程院院士、奧克蘭大學教授徐旬以製造業為例指出:“中國自主研發的DeepSeek模型已在全球産生廣泛影響,這對於製造業而言,不僅帶來了理念革新,更創造了技術落地與創新的機遇。”作為製造工程專家,他認為基於傳統産業的實際需求,模擬倣真技術已逐漸形成了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交叉融合的新範式。
紐約科學院院長兼首席執行官、2024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杜寧凱&&,儘管人工智能為科研帶來顯著突破,但也要警惕局限性與潛在風險,“人工智能並非絕對可靠,人工智能也可能放大人類偏見”。針對這些挑戰,杜寧凱提出解決方案:“僅靠倫理準則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核心是讓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深度結合、持續互動。我們需要像培養人類智慧那樣對待人工智能,既挖掘其巨大潛力,也正視其明顯短板,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合理運用機器。”
杜寧凱同時提醒,科研的可靠性始終依賴數據質量:“就像任何實驗或論證一樣,數據本身的質量決定了結果的價值。如今數據量大幅增加,科研人員必須確保數據‘符合任務需求、足夠勝任任務’,並通過嚴謹驗證排除污染或問題,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人工智能全面管控真正的出路,在於建立審慎而靈活的治理框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全球科學共同體的深度協作。”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慕凱華強調,科學合作必須建立在共同的道德準則與安全規範之上,但同時也應保持開放。
以開放協同破題 構建全球科技治理新生態
“開放合作”成為本屆論壇高頻詞,與會者一致認為,無論是應對技術挑戰,還是推動人工智能服務人類共同利益,國際協同都是必由之路。自2019年創辦以來,中國科協發起的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已成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凝聚發展共識的重要&&。
南非科創部研究開發支持副總司長伊姆蘭·帕特爾高度認可論壇價值:“全球科學合作至關重要,中國搭建的這一&&讓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全球科學機構能夠參與加速行動,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合作方式,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科協與眾多機構攜手,共同探討社會面臨的挑戰,而非僅局限於科技本身。這樣的開放合作對科技創新的未來發展能起到關鍵作用,因為科技的進步、公眾對科技的信任,最終都將服務於社會發展。”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爾·莫蘭&&,美國科學促進會和中國科協還將在人工智能與政策結合的方向上展開更具針對性的對話與協作。
近年來,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等多個國際科技組織在華成立,這一趨勢被穆罕默德·S·奧拜達特稱為“水到渠成的結果”。“這不僅是因為亞洲在全球格局中佔據着核心,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電動汽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並且擁有着世界級的城市基礎設施。”他&&,正是這些優勢使得中國成為國際組織深耕亞洲、輻射全球的理想樞紐。
“科學無國界。”徐旬道出了全球科學家的心聲,“唯有通過論壇這樣的高層次開放&&,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以國際視野溝通合作,才能共同鑄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這場全球智慧盛會不僅勾勒出人工智能賦能發展的清晰路徑,更凝聚起核心共識:人工智能時代,唯有堅持開放中協作、審慎中創新,構建公平包容的全球科技治理體系,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讓科技之光普照世界每一個角落。(記者 吳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