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號碼”與“數字遺産”之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8 08:43:15
來源:人民郵電報

“二次號碼”與“數字遺産”之困

字體:

  近日,一則“新手機號登入李玟網易雲音樂賬號”的消息登上熱搜。一位網友用新辦的手機號註冊網易雲音樂,輸入短信驗證碼後,頁面竟自動跳轉,直接登錄了已故歌手李玟的官方認證賬號。

  雖然事後運營商已第一時間&&新號主進行了相應的處理,但暴露了當前“數字遺産”如何“繼承”的問題。

  根據《電信服務規範》,我國電信運營商可在號碼登出90日後重新啟用投入市場,這部分重新啟用的號碼被稱為“二次號碼”。“二次號碼”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但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用戶在“二次號碼”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擾。如果原用戶使用該號碼綁定過互聯網應用,且在登出號碼時沒有解綁,“二次號碼”新用戶可能遇到無法註冊或綁定某些互聯網應用的情況。

  這也引發了當下關於“數字遺産”的思考。如果原用戶忘記或未能及時解綁其在各大&&註冊的賬號,這個號碼的新主人,就能憑藉一條簡單的短信驗證碼,一鍵接管前人的“數字遺産”。這些“數字足跡”記錄着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人際關係和內心世界,是我們數字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李玟的案例只是“數字遺産”問題的冰山一角。同時李玟賬號事件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誰該為這類“數字遺産”事故負責?今後類似的“數字遺産”該如何繼承?

  從表面看,運營商、互聯網&&和用戶三方都存在責任考量。

  運營商根據規定將停用的手機號回收再投放屬於資源循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依託中國信通院碼號服務&&,推出“二次號碼煥新”服務,着力解決長期困擾行業企業及用戶的“二次號碼”註冊綁定互聯網應用難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的解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戶銷戶時解綁不夠完全、互聯網&&處理解綁是否及時、APP更新迭代頻繁等多重原因,都可能造成“二次號碼”銷售前解綁並不完全、徹底。

  對互聯網&&而言,很難獲知用戶註冊手機號是否已經易手。在用戶註冊時,&&往往通過冗長的用戶協議將責任豁免到極致,卻不為用戶提供對等的權利,比如便捷的“數字資産”繼承轉讓通道。

  而用戶也普遍缺乏數字資産管理意識,未能在手機號變更前及時解綁各類賬號。

  面對“數字遺産”保護和繼承難題,需要構建“技術+制度”的雙重防護網。首先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確保“數字遺産”的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續性,使得“數字遺産”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給後代。

  其次在制度層面,可以推進立法完善,制定專門法律,為“數字遺産”的保護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障。當前尤其要明確“數字遺産”的定義、範圍、繼承規則以及&&責任等核心內容,建立“數字遺産”登記、繼承程序及&&責任規範。

  對個人用戶而言,應提高數字資産管理意識。可定期整理重要數字資産,明確標注哪些需要保留、哪些可以刪除,甚至考慮設立“數字遺産”繼承人。

  目前,有用戶分享“一證通查”解綁舊賬號的方法,提醒避免類似風險。法律與技術的賽跑仍在繼續。歐盟《數字化單一市場版權指令》通過明確區分“可繼承財産”與“不可侵犯人格權”,為“數字遺産”的精細化治理提供了啟示。而在中國,從上海“隨申辦”到浙江“浙裏辦”,多地已開始探索“個人身後一件事”服務。期待在多方協同下,不久的將來能在數字永生與徹底消失之間,找到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答案。(作者:劉純銀)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