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成為機械行業升級新引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8 08:44:28
來源:經濟日報

智能化成為機械行業升級新引擎

字體:

 在廣西柳州一家機械製造企業,工人在生産線上忙碌。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攝

  機械行業是為國民經濟、國防軍工和民生事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行業,是工業經濟的“壓艙石”。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6部門近期聯合印發《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旨在推動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工業經濟穩定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規模與質量並重

  《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機械行業運行保持平穩向好態勢,重點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發展質量效益邁上新&階,力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3.5%左右,營業收入突破10萬億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方案》的目標設定,體現了規模與質量並重的系統性思維,強調供給和需求兩側協同發力。

  “這一目標是基於我國機械行業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並綜合考慮內需、出口、投資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有利於穩定行業預期、增強行業信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柳新岩説。

  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柳新岩分析,《方案》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實”,保障措施提出要加強統籌協調,各部門壓實責任,強化協同配合,定期評估政策落實情況和實施成效;二是“準”,針對《方案》在落實中面臨的關鍵環節,提出要支持裝備企業開展現代製造服務&&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落實好工業母機等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裝備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活”,提出要強化運行監測,定期組織召開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經濟運行分析會和專題調研,建立機械行業經濟運行風險預警機制,靈活應對《方案》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方案》還提出,重點細分行業規模穩中有升,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優質裝備供給能力顯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喬標建議,通過技術突破、産業協同、品質升級的路徑增強優質裝備供給能力。以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為牽引,聚焦工業母機、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構建産學研用協同&&;着力建設一批中試驗證&&,解決從實驗室到生産線“最後一公里”的轉化問題;通過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一批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先進製造工藝瓶頸,增強産業鏈韌性。

  “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標準提升引領機械行業優化升級行動、製造業卓越質量工程等,通過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夯實質量基礎,系統性提升從基礎零部件到整機裝備的可靠性、一致性與穩定性。”喬標説。

  擴大國內外市場

  機械行業穩增長的關鍵任務是要全方位擴大有效需求。《方案》從國內國外兩方面,提出深挖國內存量市場潛力、培育壯大新需求、着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深化開放合作5項任務,不斷增強機械行業穩增長牽引力。

  在壯大國內市場方面,柳新岩建議,機械行業結合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智慧旅游等新經濟新業態,擴大養老康復裝備、冰雪裝備、文旅裝備、教育裝備、增材製造裝備等應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也為機械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通過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等綠色産業,進一步帶動綠色降碳技術裝備發展。

  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柳新岩&&,要發揮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工業母機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力度。

  “機械行業企業要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針對自身産品特點,加快綠色低碳産品研發生産和推廣應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

  近年來,江蘇省機械裝備業抓住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發展機遇,加速邁向中高端。江蘇省新型電力裝備覆蓋“發、輸、變、配、用、調度、通信、綜合能源服務、電力網絡安全”九大環節;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等領域配套能力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高技術船舶産業,造船訂單覆蓋超大型油輪、集裝箱船等,結構高端且多樣化;光伏産業鏈涵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環節。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裝備工業一處副處長趙迪揚&&,接下來,江蘇省機械行業將抓住國家“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進一步突出科技産業深度融合,聚焦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商用車、具身智能機器人、低空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建設一批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增長,但國際經貿環境複雜性、不確定性增加,挑戰和機遇並存。

  《方案》鼓勵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喬標建議,在暢通國際合作機制基礎上,健全服務支撐,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全球領先廠商開展技術研發、標準互認、供應鏈管理等高層次合作,實現從産品輸出向産能合作、生態共建升級。

  加快新技術應用

  智能化轉型是《方案》的重點之一。柳新岩分析,當前,機械行業智能化升級主要存在智能製造裝備和工業軟體供給不足、人工智能技術與裝備技術融合應用尚需深化、智慧服務場景還需進一步拓展、先進適用的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比較缺乏等難題。為此,《方案》提出“提升産業創新能力”“着力發展智能裝備和系統”等。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建議,企業要積極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改造項目,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化生産製造全過程。同時,聚焦用戶個性化需求,提升裝備産品數據互聯互通、人機交互、輔助決策等智慧服務功能。

  “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推進機械行業智能化發展,要以場景拓展為牽引,開拓工業母機、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高端産品的應用市場,以實際需求驅動製造環節的智能化升級。”喬標説。以技術改造為抓手,推動“設備換芯、生産換線”,對老舊設備進行改造。特別是面向廣大企業,鼓勵開展投入小、見效快的“微改造”,務實推進自動化、數字化普及;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分級分類建設智能工廠,從基礎級到領航級梯度培育行業標杆。

  智能化轉型對技術和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喬標&&,高端傳感器、專用工業軟體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可控能力仍待加強。同時,人才供給結構與産業升級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下一步,要加強掌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跨界複合型人才儲備,深度推進機械行業融合發展。(記者 吉亞矯 劉 瑾)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