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門使用無人機巡河,實時傳回流域動態,實現水位、流量等數據秒級更新;數字孿生技術精準監測水利工程情況……隨着數字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數字賦能”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詞彙”。
數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廣泛創造生産生活新場景,深刻改變着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轉型的關鍵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數字賦能應用場景,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方式,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呈爆發式增長態勢,應用場景大規模拓展和深化。2024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約10%,5G基站數達425.1萬個。從數字農業、智慧水利、無人車間、智能工廠到數字政府、智慧教育,數字造就的創新場景正在重塑生産生活的全新未來。無人駕駛、虛擬現實(VR)、智能穿戴、智慧醫療等一批跨界融合新場景快速興起,數據開放與技術共享場景不斷涌現,數據、算力等新型要素資源配置方式在探索中不斷創新。
也要看到,“數字賦能”仍然存在不少深層問題,制約着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數字技術和基礎設施仍需提升,數據等新型要素市場化配置還存在制度性壁壘,數據確權、定價、交易、分配等難點問題亟待突破;一些新業態新領域場景開放創新的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後,部分公共服務領域場景資源開放、挖掘和統籌不夠,場景機會供給不足,創新資源進入市場渠道仍然不暢。
挖掘“數字賦能”潛力,技術創新是關鍵,體制改革是根本。必須牢牢抓住創新、改革兩個關鍵詞,通過強技術、拓場景、優機制、夯基礎,讓數字技術加速解鎖應用新場景,加快開放場景創新機會,優化要素資源配置,促進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不斷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民生福祉。
向“數”攀登加強技術創新。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應用,實現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鼓勵建設數據領域各類創新&&,大力推動數據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原創性技術創新,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建立健全數據資源共享機制,推動數據與其他生産要素的深度融合,實現與産業升級、綠色發展、治理現代化協同推進,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蓬勃發展。
向“智”賦能煥新應用場景。立足科技創新、技術突破,聚焦發展需求、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分批次賦能拓展一批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領域關鍵環節場景資源,加快形成“技術突破—場景創新—産業應用—創新生態”正向循環,助推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發展。推進公共服務信息部門間共享、跨地區互認互通,服務事項異地享有,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領域數字公共服務更加可感可及,商業、文化、旅游、體育、健康、交通等多元消費跨界融合,“互聯網+”“智慧+”等新服務新體驗新模式不斷創新推出,公共服務設施與人口分佈更加統籌匹配,服務精度和能力不斷提升,實現“政策找人+服務找人”。
向“制”而行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各自優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加強政府引導,調動地方政府、央企國企、民營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積極性,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深入挖掘場景開放創新資源,暢通創新資源進入市場的連接渠道,破除制約要素資源順暢流動的制度壁壘,探索形成數據等新型生産要素産權確權、市場定價、收益分配等體制機制,形成技術突破、場景創新、産業轉型的協同發展、同頻共振發展格局。
向“新”蓄勢築牢數字底座。結合應用場景,統籌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強城市算力建設,發展通算、智算、超算等多元化算力資源,促進各類各區域算力資源一體化調運,構建泛在可及、智能敏捷、協同高效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優化通信網絡建設,逐步擴大新一代通信網絡覆蓋範圍,進一步提升通信網絡效率,加強信息傳輸穩定性和安全性保障。圍繞重點行業領域加強數字基建,推進數字服務&&建設,加強數據採集與歸集共享,打造高效供應鏈服務體系。(王琛偉 王皓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