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創新驅動融合發展——來自第三屆CATA航空大會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聿昊、葉昊鳴
高精度三維檢測護航飛行安全、VR眼鏡讓人仿佛置身機坪維修現場、模擬飛行吸引觀眾排隊體驗……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國航空運輸協會(CATA)主辦的第三屆CATA航空大會上,民航科技創新成果精彩亮相,引領觀眾感受民航自主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
在長龍航空展區,一塊真實拆解的飛機機身蒙皮吸引觀眾目光。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的維修工作中,常需使用游標卡尺對機身損傷逐一測量,不僅易産生誤差,還難以發現個別隱蔽損傷。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研發了高精度三維檢測系統,維修人員手持掃描儀輕輕一掃,就能在短時間內精準捕捉飛機細微結構損傷,實現快速建模與智能檢測分析,提升維修效率的同時,進一步保障飛行安全。”長龍航空航空工程研發創新中心經理曾康説。
另一側的海航航空集團展區,現場觀眾戴着VR眼鏡,體驗B787機型繞機檢查項目。
海航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培訓管理部教員成楷介紹,機務維修培訓項目繁多、場景複雜,液壓機械組件拆裝、滑梯包更換等項目還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借助自主搭建的VR機務技能培訓應用系統,學員們能夠對相關情景建立認識,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
“目前系統已覆蓋A320、B787、E190等5個機型,累計完成近2萬人次培訓。”成楷説。
航空製造展區,航空零部件、新設備、新材料集中展示,一款加油栓吸引業內人士駐足。
中國航油集團科技部總經理黃騰飛介紹,加油栓是大型機場加油系統中數量最多的設備,由於內部結構複雜、穩定性要求高,此前國內機場加油栓及其零件均依賴進口,近年來集團探索推動國産替代,在應用層面積累了經驗。
“我們和中國航油合作,用5年時間攻克相關技術難題,成功研發了國産加油栓及相關設備,其關鍵性能全面達到國際標準,成本僅為進口産品約40%。”航天六院研究員閆福杭説,目前這套國産設備已在廣州白雲等大型機場落地使用,雙方將在更大規模推動機場供油關鍵裝備國産化進程。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韓鈞在會上&&,“十五五”時期民航發展將更加突出質效提升、功能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行業將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續增強民航系統性和産業韌性,完善民航自主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體系。
據悉,本屆大會以“安全護航兩翼齊飛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為主題,吸引近200家單位參會參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