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智慧農業廣闊空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3 08:31:37
來源:經濟日報

開拓智慧農業廣闊空間

字體:

  日前,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指導,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首屆智慧農業創新大賽落下帷幕。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發展迅速,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取得突破,産業生態和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突出亮點。如何以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構建高産高效、綠色安全的農業産業體系,讓農業發展加快步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值得分析。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農業生産信息化率超過25%,較5年前提升近10個百分點;累計支持建設了100個國家級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和大批省級智慧農業園區。不少地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比如,在黑龍江省,北大荒集團大面積應用無人駕駛農機、衛星導航精密播種和病蟲害AI診斷技術,實現萬畝農場管理“一鍵下達”,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率接近100%,勞動生産率提升超30%。又如,浙江省以“未來農場”建設為抓手,在湖州、金華等地推廣智能溫室、養殖機器人和水肥一體化系統,使特色經濟作物的水肥利用率提高20%以上,農産品優質品率顯著提升。

  政策的系統性引導成為智慧農業快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自“十四五”規劃將智慧農業列為重點任務以來,一系列政策先後&&。《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將農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核心;《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則提供了更清晰的技術落地路徑。這些政策形成了從戰略規劃到具體操作的完整體系,明確發展方向以引導資金投入,以及構建標準框架以促進數據互通和規範應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智慧農業健康發展。

  也要看到,智慧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補齊的短板。例如,核心技術突破仍有不足,高端農業傳感器、智能決策模型等仍較多依賴國外;初始投資成本高昂,使廣大中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望而卻步,技術普及存在“最後一公里”難題。又如,數據採集、共享與應用的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制約了全産業鏈協同效率的提升。未來,更有效地推動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需多維度協同發力,構建系統性支持體系。

  強化産業政策支撐,優化發展生態。産業層面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要實施“智慧農業核心技術攻堅行動”,設立國家級研發專項,重點突破動植物本體傳感器、農業專用AI算法、大功率智能農機等“卡脖子”環節。比如,黑龍江農墾在萬畝大豆田試點“田間智能感知系統”,通過埋設土壤溫濕度、養分傳感器與部署無人機高光譜巡田相結合,構建作物生長模型。該系統聯動智能灌溉閥門與變量施肥機,實現水肥按需精準投送,較傳統管理模式節水30%、節肥15%,畝均增産超12%。

  激發企業活力,提升創新與應用能力。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和應用的直接推動者。對於科技型企業,應鼓勵其與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科技成果工程化、産品化。比如,大疆農業與農科院合作成立“智慧植保聯合實驗室”,針對複雜地形作業難題,成功研製出T60農業無人飛機。該機型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雙目視覺系統,能有效識別細小障礙物,實現全天候、厘米級避障繞行。目前該機型已在國內500多個縣區推廣應用,累計服務面積超千萬畝,將植保作業效率提升至人工的60倍以上。

  培育引導消費者認知與行為,拓展市場需求空間。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需要市場的認可和拉動。提升消費者對智慧農業産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應建立健全覆蓋全過程的農産品數字溯源系統,並利用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向公眾科普智慧農業在提升品質、保護環境方面的價值,塑造“智慧農産品”等於“優質安全綠色”的品牌形象。例如,有的企業聯合多家農場推出“AI種植西瓜”,每個西瓜貼有獨一溯源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從播種、授粉到採摘的全周期數據,並通過短視頻了解AI如何根據光照和土壤數據判斷最佳甜度采收期。這種透明化生産方式極大提升了消費者信任。(王 一)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