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迭代,人工智能活力澎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2 08:48:31
來源:光明日報

創新迭代,人工智能活力澎湃

字體:

  在各大舞&,人形機器人隨動感音樂跳起舞蹈、進行武術表演;在無人餐廳,機器人“廚師”和“服務員”分工協作,為顧客端上一份美味的早餐;在智慧工廠,機器人“員工”不知疲倦地搬運物料、精心檢測……瞧,人工智能(AI)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正加快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引發各領域各行業深刻變革。

深刻改變生産生活方式

  “AI,就在我們身邊。”智能可穿戴健康設備隨時為人進行“微體檢”、自主開展慢病管理,成為身體健康的貼身“守護者”;智能家居機器人自動調節溫度、濕度、採光,完成地面清潔,提高生活品質……如今,人工智能加速向個人生活場景滲透,在提升生活便利性、促進醫療健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加速與製造業、服務業等千行百業深度融合。工業質檢機器人自主檢測缺陷、分離殘次品,提升生産效率;智能安防機器人自主巡邏、識別危險、開展應急處置,提供全天候安全守護……

  “我們正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製造’行動,推動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説。

  人工智能的生命力在於應用。目前,我國已發布超1500個行業模型,覆蓋50個重點行業領域、700余個場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我國具備類別齊全、層次多樣的應用生態,覆蓋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數字金融、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關鍵領域,為人工智能尤其是複雜推理、動態決策和自適應學習等高級能力的錘煉提供了最佳“試驗場”。

  “我國鏈條完整、配套齊全、要素完備的産業生態,為人工智能技術從研發驗證、産品設計到製造交付提供了全鏈條支撐,將極大促進技術創新迅速轉化為産品與服務,形成推動人工智能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的獨特優勢。”該負責人説。

産業迎來高速發展期

  “我國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取得突破,自主開源大模型正引領全球開源創新生態,算力基礎設施的規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智算規模達788EFLOPS。”辛國斌介紹。

  “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工智能産業迎來高速發展期,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5000家,國家級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400家,已建成3.5萬餘家基礎級、6300余家先進級、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以及11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17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

  同時,我國已成立總規模600億元的國家人工智能産業投資基金,編制人工智能科技倫理服務管理辦法,成立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累計研製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標準240余項,産業生態持續完善。

  專家認為,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持續提升的消費能力以及強大的企業創新活力,有利於攤薄研發成本、加速技術迭代升級、促進應用標準化,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終端、智能體等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廣闊市場空間。

“人工智能+”帶來廣闊機遇

  在廣東深圳,無人機穿梭在智慧物流園區;在山東壽光,菜農通過智能機器人管理大棚;在安徽合肥,智能語音系統服務全球用戶……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邁向智能化新階段。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産業演進規律,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為行業發展劃定清晰的“路線圖”。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升生活品質,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需求雙向奔赴是我們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初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説。

  李超介紹,不少民營企業搶抓人工智能賽道,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行動的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以今年一季度為例,我國新設立人工智能軟體研發類民企25.4萬戶,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商業轉化的全鏈條各環節,活躍在各行業應用落地的第一線。

  實踐證明,“人工智能+”行動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也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廣闊的機遇。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構建導向明確、尊重規律、規範發展的政策環境;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開源共享,加快創新步伐。圍繞“人工智能+”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重點領域,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試點示範,打造更多實用、好用、用戶愛用的新産品和新應用。以行業應用場景開放作為牽引,創新消費補貼方式,加快推動智能終端、智能體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記者 劉坤)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