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包括農業全産業鏈的數字化和智慧化改造,即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撐下,實現農業生産方式的全面轉型,這是實現鄉村振興,進而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必然選擇。“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信息化程度穩步提高,農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一步加快,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階。未來,應重點突破核心技術與設備自主性不足等問題,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農業數智化轉型穩步推進
“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數智化轉型已涵蓋智慧育種、精準種植、智能養殖、數字營銷和智慧物流等在內的全産業鏈,在農業科研、生産、裝備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智化轉型在多領域滲透。針對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各領域特點分類推進數智化技術適配應用。我國農業生産信息化率由2021年的25.4%上升至2023年的27.6%,其中養殖業(水産、畜牧)數字化率先達到35%、大田種植信息化率為26.4%。另外,作為傳統海洋牧場與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産物,2024年我國海洋智慧牧場市場規模約為600億元、同比增長超30%。
二是農業裝備數智化水平躍升。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超10萬個,無人機植保作業面積超21億畝次,植保無人機、農機自動駕駛、漁船等各類農業裝備,累計推廣應用北斗終端設備達270萬台(套)。同時,我國農業機器人處於規模化應用推廣階段,由單一作業轉向全周期覆蓋。2024年我國智能農機裝備市場規模達118億元、同比增長122.64%。截至2025年2月我國已建成1000多個無人農場,率先打通農業數智化的“最後一公里”。“十四五”時期,我國種植業設施面積達4000萬畝,設施蔬菜年産量達到2億噸以上,基本實現周年均衡供應,源自設施養殖的肉蛋奶和養殖水産品佔比分別高達70%和52%,有90%的日光溫室已經配備自動卷簾系統。
三是大力推進數據&&建設。我國陸續在江蘇、山東等農業主産區建設了省級農業大數據&&,高效整合氣象、土壤、作物生長以及市場行情等多維數據,為農業生産提供數據支撐。全國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超10萬個。截至2025年1月,我國農業農村部累計支持建成34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分中心,以及116項智慧農業創新應用項目。
四是全方位保障加速農業數智化發展。當前我國有50所涉農高校開設了智慧農業專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00多億元專門支持智慧農業基建,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賦能土地高效利用,“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改造”補貼達30%。
六方面發力促進轉型升級
“十四五”期間,我國農業數智化轉型成績斐然,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十五五”期間,農業數智化轉型需要重點突破核心技術與設備自主性不足、應用推廣難度大、數據共享存在壁壘、保障力度仍待加強等問題,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六方面發力。
一是要借助前沿技術加速智能品種培育進程。融合不斷發展的前沿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培育能夠自主應對環境變化的作物品種。要推動育種技術創新,促進前沿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揮種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主導性,引導行業龍頭企業發揮“頭雁”作用,構建商業化育種機制,完善知識産權保護、技術轉移等商業化全流程保障機制,搭建育種&&及信息交流共享&&。同時,聚焦育種技術痛點,針對性成立一批跨學科合作攻關團隊,推動育種技術的更新迭代。要建立針對農業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體系和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建立試錯容錯機制,構建包容開放的創新生態。
二是要有針對性地對種植、養殖、漁業等具體農業領域進行數智化轉型升級。整合多方資源,立足不同領域特點有針對性發力,構建全鏈條服務雲&&網絡。種植業應主要依託農業機器人、農業無人機等,在實現規模化作業的同時,推動“水肥藥”精準利用;畜牧業應重點借助計算機識別技術,實時監測動物生長狀態,構建養殖全生命周期一體化管理,推動數智化養殖;漁業則應廣泛應用智能增氧、精準投喂、環境監控等設備系統。
三是要發展並擴大自主智能農機裝備的規模化應用。應加大科研投入,推動集成智能感知、自動控制等各類先進技術的智能農機的研發,針對不同地形研發適配性強的智能農機産品。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拖拉機、智能播種機、智能收割機、無人機、智能灌溉系統、農業機器人、農業傳感器等不同類型智能農機,實現“機、藝、種、田”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機裝備與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搭建覆蓋生産全流程的智慧農業生態網。強化農戶農機操作技能培訓,借助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小農戶和智能農機的有機銜接。
四是要促進設施農業轉型發展。應集成北斗導航、智能傳感等技術,重點發展新型柔性機器人等精細化智能工具,實現種植、採摘等各環節無損化操作。建立集群採購、技術服務&&,降低中小農戶的技術使用門檻,促進設施農業形成定時、定量的現代化智能化反應系統。積極引進精細化農業機器人研發人才,同時着重培養智慧農業複合型人才,改革培養機制,鼓勵各類農業院校優先增設相關專業。此外,加大智慧農業領域政策傾斜力度,強化財政資金對農業數智化項目的長期支持,設立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工具專項基金。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探索設立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長期結構性債券,構建多樣化、可持續的融資機制。
五是要構建高質量智慧農業數據集。應聯合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等,組織專家針對農業數據流通標準開展定期常態化會議,建立數據處理、數據流通、數據應用、數據質量等數據標準,加快推進細分領域數據分類分級規則制定,系統推進規則與標準體系建設。要明確農業數據産權歸屬界定方式與市場交易規範,推動數據交易市場化,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同時,應由政府牽頭搭建統一的農業大數據管理與共享&&,整合分散在各環節及不同區域的農業數據資源,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此外,應深化技術應用,如隱私計算、聯邦學習、區塊鏈、數據沙箱等,打造安全可信的流通環境。拓展面向農業的專業型數據安全産品,開發低成本、精細化的數據安全産品工具包及解決方案。
六是要強化智能農業系統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能力。應依託財政專項資金等保障,試點氣候智慧農業或自然風險管理示範區,構建數智化自動決策和災害快速響應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抵禦氣候突變的高韌性農業數智化方案,並逐步推廣。同時,聚焦基因編輯等前沿生物技術的攻關,加快環境智能作物育種。
(作者胡繼亮 係華中師範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