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融合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與智能製造等前沿科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低空經濟在當下已成為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活力。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低空經濟與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形成的低空文旅,是低空經濟的重要應用場景。
在低空經濟賦能文旅産業發展的過程中,3個變化正悄然發生:
文旅産業的服務和産品體系變了,低空文旅推動了文旅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低空文旅通過低空運動、低空游覽、低空表演等“低空+”文旅模式,在“雲端視角”形成了多元産品體系。具體而言,低空文旅製造促進了文旅行業裝備更新換代,直升機、熱氣球、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小型固定翼飛機、飛艇日益在低空文旅中廣泛運用;低空文旅觀光打破傳統地面游覽局限,多層次、立體化塑造全新文旅消費場景,讓游客能夠從高空俯瞰壯麗山河、城市美景和歷史古跡。
消費者需求的豐富度和層次性變了,低空文旅激發了消費市場潛力,推動文旅行業需求側結構升級。低空觀光、無人機表演等項目吸引大量游客,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産業發展,推動文旅業態向立體化、科技化轉型,形成“空中消費+地面服務”的全新産業鏈條,實現“流量”向“銷量”的轉化。
低空經濟促使文旅産業發生數智化、科技化轉型,使文旅産業整體上邁入發展新時代。依託低空設備研發景區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體驗産品,讓景區的呈現突破了地面空間的限制,游客通過手機、VR設備等終端,隨時隨地暢覽景區風光。低空文旅的發展,使得景區管理從單一的地面維度拓展到空中維度。同時,低空文旅的應用豐富了旅游大數據圖景,旅游企業可根據游客參與低空文旅項目的行為數據,精準把握游客需求,優化産品設計和營銷策略。
低空文旅市場前景廣闊,但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礙。一方面,低空領域的基礎設施仍不夠完善,技術創新有待深化;另一方面,專業技術人才仍存在較大缺口。此外,低空經濟的安全問題也需要持續關注。
面對這些阻礙,低空文旅産業的高質量發展何以行穩致遠?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制定專項政策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低空文旅項目,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優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
其次,要強化技術創新與應用,加強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在技術創新方面,加大對eVTOL技術、無人機蜂群技術、5G-A通信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提升低空飛行器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時推動産學研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開發更多適應文旅産業需求的低空技術産品和服務。
再次,要培養專業人才。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航空服務、低空旅游管理等專業課程,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加強國外高端人才和技術引進力度,加強在職人員從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如深圳將無人機駕駛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目錄,頻繁舉辦高水平專業技術培訓和無人機駕駛技能大賽。
最後,要促進産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加強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傳統文旅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低空文旅産品,設計低空旅游線路,整合旅游資源,形成完整的低空文旅産業鏈。另一方面,要推動低空經濟與文化創意産業、體育産業、教育産業等的融合,開發低空文旅文創産品、舉辦航空體育賽事、開展航空科普研學活動等,拓展低空文旅産業發展空間,豐富産業業態。
(作者:伍慶、郭亞星,分別係廣東省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