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的水從何而來?外太陽系的物質能否穿越億萬里來到我們身邊?嫦娥六號月壤為解開這些謎題提供了關鍵線索。我國科研人員在嫦娥六號月壤樣品中發現罕見隕石撞擊殘留物,不僅證實了小行星碎片能夠從太陽系外圍“長途跋涉”至內太陽系,也為解釋月球上水的來源提供了全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21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隕石被譽為“太陽系的信使”,攜帶着行星誕生和演化的秘密。但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隕石墜落時就像經過一座“焚化爐”,大多被燒燬或磨損;加上地殼運動頻繁,隕石留下的痕跡也很難保存。這使得一種富含水分與有機物的珍貴隕石——CI型碳質球粒隕石,在地球上極為罕見。相反,月球沒有大氣和地質活動,就像一個完美的“天然檔案館”,能將億萬年來隕石撞擊的痕跡清晰地保存下來。
在這項研究中,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和林莽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進行了系統分析,成功識別出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碎片。“我們研究發現,這些碎片是該類隕石的母體撞擊月表後熔融並快速冷卻形成的産物。同時,我們還據此建立了一套有效識別地外樣品中隕石物質的新方法。”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錦團説。
值得注意的是,CI型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佈在外太陽系,通常富含水與有機質等揮發性成分。統計分析顯示,這類隕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遠高於地球,説明過去碳質隕石撞擊地月繫統的貢獻可能被嚴重低估。
徐義剛&&,這一發現不僅證實了外太陽系物質可以向內遷移,刷新了以往對太陽系物質運動機制的認識,也為未來月球水資源分佈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研究人員提出,此前在月球樣品中檢測到的特定特徵的水,很可能就源自這類隕石的撞擊。(記者陸成寬)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