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攻堅戰——北極27個冰基浮標布放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15:21:07
來源:新華網

冰上攻堅戰——北極27個冰基浮標布放記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冰上攻堅戰——北極27個冰基浮標布放記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最後一個冰基浮標布放完畢,全體作業人員準備撤離回船。”

  9月3日12時45分,北冰洋中央區,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資源與環境調查隊隊長呂國坤和隊友完成最後一項冰上作業,用對講機向“雪龍2”號報告。

  布放冰基浮標,獲取北極海冰、海水長期連續觀測數據,推動相關監測和研究,是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本次科學考察的一項重要內容,考察隊在6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完成了27個冰基浮標的布放。

  科考隊員在北冰洋中央區布放本次科考的最後一個冰基浮標(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短期冰站:白夜“首戰”

  8月23日凌晨1時50分,北緯84度56分。極晝的陽光灑向冰面,“雪龍2”號猶如一座科學城堡“嵌”在海冰之中,隊員們下到冰面,開始首個短期冰站作業。

  科考隊員將準備布放的冰基浮標吊至冰面(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呂國坤感到有些壓力,今年冰站布放浮標任務重,是去年的3倍,而10余名布放隊員僅自己有北極冰上作業經驗。對此,隊員們在船上精心準備,制定詳細方案,嚴陣以待“首戰”到來。

  在距船左舷200余米處,科考隊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研究員王安良在布放冰基氣象浮標。讓他感到高興的是,首個浮標安裝非常順利。

  “我們安裝的拋棄式冰基氣象浮標價格不菲,必須確保布放成功,因此在船上進行了反復演練。”王安良説,前期準備工作量大,冰上遇到的困難反而比預想的小。

  王安良在收尾時,科考隊員石學濤布放的生態無人冰站觀測浮標才開始布纜。

  科考隊員在第一短期冰站布放冰基浮標(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生態浮標在本次浮標布放中難度最大,重量大、標體結構複雜,水下部分有200米纜,且在不同層位有不同數量和類型的傳感器。下放過程中,存在線纜纏繞、傳感器碰撞等風險。”石學濤説。

  5時許,石學濤及隊友在風雪交加中完成了浮標安裝。

  “完成安裝只是前曲,關鍵是浮標‘大腦’接通電源後能發出信號。”石學濤一面説,一面接通電源。

  當一串串數據出現在電腦屏幕時,冰面上立即響起了隊員們的歡呼聲。

  在“雪龍2”號左前方,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蘇潔及其博士生李昊在布放海洋剖面浮標。浮標水下有125米纜,因此與生態浮標相距較遠,以免相互影響。

  鑽冰洞、組裝標體、安裝水上部分都比較順利,接下來是放纜和測試。但就在蘇潔等隊員全力布放時,風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

  在惡劣天氣下,科考隊員不懈努力,完成了當天最後一個浮標的布放。

  “雖然遭遇惡劣天氣和一些困難,我們依然比計劃時間提前完成任務,首戰告捷為後面的冰站作業開了個好頭。”呂國坤説。

  6個短期冰站結束作業時,考察隊順利布放了16個冰基浮標。

  科考隊員在第三短期冰站布放冰基浮標(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長期冰站:危險溫度

  除了短期冰站,本次考察還有一個為期6天冰上作業的長期冰站。

  “長期冰站是個大試驗場,所有冰基浮標都會在這裡至少布放一套。長期冰站的浮標尺寸大,‘存活’時間長,會進行長時間的觀測,為解析大氣—海冰—海洋生態變化特徵及機制提供寶貴數據。”呂國坤説。

  科考隊員在第四短期冰站布放冰基浮標(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來自太原理工大學的崔程和張嘯一在本次科考中布放了14套冰基浮標。崔程説,8月28日在長期冰站布放生態浮標最難忘。

  “布放前,針對傳感器低溫失效問題,我們給傳感器貼上暖寶寶,希望布放時不會因溫度原因導致失效。”崔程説。

  然而,在暴風雪中完成傳感器安裝、打開電腦測試時,數據接收界面出現問題。

  “傳感器低溫失效可卸下主機電池,提高其溫度,但主機電池難卸,得靠指尖和電池蓋的摩擦旋轉。”崔程説。

  隊員們立即圍成一圈,形成擋風墻。崔程的指尖快失去知覺時,終於取出電池。他和隊員姜啟吳各將一塊電池放在胸口,使其盡快回溫。

  安裝完畢,隊員們忐忑不安地等待國內電話。崔程説:“國內確認所有傳感數據正常,布放才算成功。”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懷疑傳感器低溫失效後,隊員章寒返回船上燒熱水,好讓傳感器升溫。當燒好一桶水走到船懸梯邊,發現隊員已經完成任務走在返回的路上。

  “溫度低增添了工作難度,北極熊到來形成了更大壓力。”呂國坤説,幸運的是,北極熊是在長期冰站完成作業前一天來“拜訪”。用直升機驅離北極熊後,隊員相互配合,迅速完成了任務。長期冰站共布放冰基浮標11個。

  北極熊來到長期冰站作業區“拜訪”(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自主研發:提升北極環境變化監測與研究

  “冰基氣象浮標布放意義重大,可相對長期監測北極海—冰—氣相互作用過程;可提高對寒潮路徑、強度與頻率的預測精度,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王安良説。

  崔程和石學濤&&,我國集成研發的冰基生態浮標,可獲取冰區上層海洋重要物理、生態及生物種群觀測數據,構建極地生物種群密度反演評估算法和關鍵生物種群業務化監測評估。

  蘇潔説,海洋剖面浮標可每12小時實時記錄冰下上層海水的溫度、鹽度和深度數據,以及冰面氣溫、氣壓和濕度數據,實時傳回國內,可實時監測北冰洋冰下水文環境的跨季節長期連續變化。

  “冰基浮標對研究北冰洋大氣—海水—海冰相互間作用巨大。”本次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林龍山説,27套冰基浮標中,有氣象浮標、生態浮標、物質平衡浮標、海洋剖面浮標、海冰漂移浮標、應力浮標、融池浮標等,它們絕大多數為我國自主研發,作用各不相同,共同推進北極環境變化監測與研究。

  科考隊員在第一短期冰站布放冰基浮標(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研究員王安良在第一短期冰站布放冰基氣象浮標(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資源與環境調查隊隊長呂國坤(左)和隊友在布放冰基浮標前探查冰情(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