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十四五”時期,我國製造業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增加值增量預計達8萬億元,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通過統籌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産業前瞻布局,我國製造業轉型持續走深走實,在創新能力、産業結構、數字化應用、産業鏈韌性等多個方面取得顯著進步。這不僅重塑了中國産業格局,鞏固了我國在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也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增強國家經濟與科技實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注入了強勁動能。
我國製造業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對穩定經濟運行、促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是支撐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智能時代,製造業數智化水平已成為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以數字技術賦能研發、生産、供應鏈和服務全流程,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着力提升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能夠顯著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提升産業鏈上下游一體化協同運作能力。另外,促進製造業向智能、低碳方向轉型,加快製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是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引擎。
在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持續走深走實,在品質提高、結構改善、創新引領等方面不斷提升,穩固了我國全球最大製造國的位置,為整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積累紮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持,保障全球市場供給,成為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
在“十四五”規劃實施的五年裏,中國製造業實現了顯著發展。從2020年到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到40.5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到33.6萬億元,製造業佔全球比重約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體現了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産業鏈中的重要地位。五年來,我國製造業創新投入穩步提升,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企業研發支出佔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超過75%,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新布局16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總數達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打通基礎研究到産業應用的瓶頸。另外,在産業結構方面,傳統産業加快“煥新”,鋼鐵、水泥熟料的單位産品能耗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電解鋁年産量突破1000萬噸;新興産業加速“領跑”,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産銷量約是2020年的9.5倍,光伏和風電裝備産量穩居世界前列,國家累計培育60多個新興産業領域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創建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述數據表明,“十四五”期間,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中國製造正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加速轉身。
我國製造業轉型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多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中央大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關於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實施指南》《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等政策措施陸續&&,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當下,廣大經營主體在具體生産過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製造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為製造業內部各個環節轉型升級提供了關鍵支撐。然而,全球正迎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製造業的需求仍然較大,製造業轉型升級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與世界製造業領先國家相比,我國在創新能力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基礎研究到産業應用之間存在瓶頸,科技創新成果難以走向市場。其次,當前製造業轉型在頂層設計、要素流通以及標準規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製造業轉型的標準化建設還需進一步提升。同時,我國産業體系正處於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先進製造業與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尚未形成深度融合。
三方面發力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為加速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引導我國製造業朝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向産業鏈中高端攀升,“十五五”期間,可在以下三方面重點發力,並給予有效支持。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技術市場化。大力提升製造業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製造企業能動性,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製造業在設計、採購、生産、銷售、管理等環節全方位引入數字技術、綠色技術,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促進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提升。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開發産品集成設計、數字化設計交付&&等工具,設置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産製造、營銷服務、運營管理等豐富應用場景,為技術升級和創新研究提供重要應用&&。同時,以科技創新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場景應用為牽引,加強多學科交叉合作,保障研究機構的長期支持,鼓勵校企合作,打通創新研究到産業應用的瓶頸,推動技術研究與創新成果走向市場。
二是完善政策環境,強化標準體系引領。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發展大勢,構建全鏈條、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把相關政策落實落細,支持中試&&應用、鼓勵製造業轉型標準制定,通過産業政策引導基礎設施、技術創新、市場培育等要素向製造業傾斜。謀劃好産業和政策協同發力路徑,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形成有效支持政策,將政策因素內化到製造業數智化轉型成本收益決策中,助力製造業數據驅動和智能運營深度融合,為製造業持續增強內功、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明確製造業轉型監管標準和事項,強化標準引領,規範好行業發展秩序,建立以國家標準為引領的製造業數智化協同水平評價指標和監測體系,為製造業轉型提供支持。
三是優化産業體系,推進産業融合互促。積極探索産業體系優化的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先進製造業與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持續提升製造業競爭力,培育製造業轉型新動能。完善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全産業鏈條,推進個性化定制、共享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新場景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的深入應用,增強産品設計能力、提高産品製造精度、降低生産能耗、減少低端産品比例,提升産品附加值,增強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水平。另外,打造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載體,努力提高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相互協同、配套服務水平,推動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助力我國製造業在關鍵節點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劉虎沉 係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