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産業:迎來跨越發展 賦能千行百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08:39:42
來源:科技日報

人形機器人産業:迎來跨越發展 賦能千行百業

字體:

  不久前的國慶中秋假期,人形機器人儼然成為多地商場、工廠、醫院甚至眾多家庭的“明星”。

  在北京王府井,銀河通用自研機器人Galbot不僅能與顧客自如交談,還能轉身從貨架精準抓取商品,遞送到顧客手中,整個流程完全自主;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工廠,優必選Walker S機器人靈活穿梭於生産線,輕鬆完成15公斤物料的快速搬運;北京一家養老院裏,搭載AI陪護系統的傅利葉GR-3機器人,能細緻地為老人提供服藥提醒和跌倒監測服務……這些場景已非科幻電影的想象,而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現實。

  “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形機器人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産業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人形機器人産業有望從“技術驗證期”向“規模化商用期”快速過渡,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195.25億元,其中我國市場佔比近半。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強力賦能下,人形機器人正加速融入工廠、醫院、家庭,掀起實體産業智能變革新浪潮。

  核心技術加速突破

  “人形機器人的走熱,根源在於具身智能技術的突破。”樂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柯真東説,具身智能是指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及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

  業界將具身智能結構歸納為“大腦”“小腦”和“本體”。其中,“大腦”指AI大模型,負責語言交互、環境感知與任務決策;“小腦”則是運動控制算法,控制機器人的運動協調與身體平衡。

  “近年來,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人形機器人從‘機械執行’向‘智能體’的跨越,顯著提升了其感知、決策及自然交互能力。”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産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鐘新龍説。

  鐘新龍&&,當前,我國在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構建上已取得顯著進展。有的端到端統一大模型,能夠使用低成本硬體完成對不規則物體的精細操作,如抓握、拾取、切割等,以及折疊衣服、沖泡飲料等複雜任務。

  在“小腦”方面,我國技術研發聚焦於運動控制和反應能力上。優必選科技的Walker機器人展示了穩定的雙足行走與精細手部操作能力,而“天工”機器人則實現了在複雜環境中的自主導航與平衡控制。

  此外,感知算法、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持續突破,也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靈巧度、穩定性和自主性,為實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重塑産業未來圖景

  在北京一家汽車工廠的總裝車間裏,一台近1.8米高的人形機器人正自主穿行於繁忙的生産線之間。它靈活地抬起雙臂,精準安裝汽車頂棚,隨後轉身將重型部件搬運至指定區域。當地面出現障礙物時,機器人稍作停頓,自主規劃新路徑並繞行——整套動作一氣呵成,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這款名為Galbot的人形機器人來自銀河通用,已正式“入職”該智慧工廠,承擔自動質檢、零部件分揀與搬運等複雜任務。依託銀河通用自主研發的具身大模型,Galbot能夠完全基於視覺感知完成物品識別與路徑規劃,突破了傳統工業機器人依賴預設二維碼與固定路線標識的局限。

  “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真實應用場景,並進入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銀河通用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王鶴博士&&,其在全球率先構建了百億級高質量數據集,推動機器人實現跨任務的泛化工作能力。

  在深圳,一款名為“悟空”的陪伴型機器人已進入數千家庭。它能與兒童互動、講故事,甚至能通過AI識別家庭成員情緒,提供個性化陪伴。

  醫療康復領域也出現了人形機器人的身影。在上海一家康復中心,外骨骼人形機器人正協助中風患者重新學習行走,其通過AI算法分析患者肌電信號,可實時調整輔助策略,提供個性化康復方案。

  “人形機器人從概念走向應用,是多項關鍵技術突破與融合的結果。”鐘新龍&&,儘管其已開始在特定場景應用,但要實現大規模普及,仍面臨成本、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等多重挑戰。

  柯真東坦言,當前人形機器人價格較高,主要源於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製造成本。但隨着實現量産和技術成熟,成本會逐步下降,就像本世紀初的工業機器人一樣。

  人形機器人正從“專用”向“通用”方向發展。多家企業正致力於開發能適應多種場景的通用型機器人,未來它們有望像人類一樣靈活應對各種非結構化環境。

  “未來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將不再是單一工具,而是能夠理解人類意圖、主動適應環境的智能夥伴。”鐘新龍説。(記者 付麗麗)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