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9月份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拍攝的海爾展區。新華社記者 張豪夫 攝
當AI浪潮重塑産業邏輯、生態協同成為組織進化的核心命題,海爾人單合一模式正迎來全新的內涵升級。不久前,由商業生態聯盟、海爾集團、加裏·哈默管理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第九屆人單合一模式引領論壇(以下簡稱“論壇”),為這一升級提供了清晰的注解:當企業蛻變為生態,每個人都是自主創客,就不再是被動的“工具人”與“燃料”,而是主動創造的“火種”。這種以生態為發展載體,讓個體創新與生態價值共生共榮的新範式,以及“産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的前瞻視野,為智能時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20年持續進化:從三次“破界”到生態新生
從順應網友需求開發的懶人洗衣機,到破解傳統電熱水器核心痛點的小藍瓶熱水器,再到重構生活場景的智慧家居生態,海爾每一次産品創新的背後,都離不開其持續進化的管理內核。20年來,從三次“破界”變革到生態新生,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成長軌跡,早已成為企業跨越商業周期的經典管理範式。
回溯這一模式的起點,早在創業之初,“企業即人”“賽馬不相馬”“員工是源頭活水”等理念就在海爾落地生根。2005年,海爾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首次提出“人單合一”模式。歷經孕育、萌芽、生長、結果四個階段,“人單合一”逐步沉澱為海爾的核心競爭力。正如海爾集團CEO周雲傑所言,這一模式的靈魂在於“人的價值最大化”基因,而解鎖其進化密碼的關鍵,就藏在張瑞敏總結的三次“砸”與三次“創零”之中。
1985年的“砸冰箱、創零缺陷品牌”,不僅砸出了海爾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更奠定了海爾精神的基石。如今張瑞敏回溯此舉時仍強調:“高質量的産品,是高素質的人創造出來的,不是靠設備贏得未來。”這句箴言,為海爾的每一次變革都埋下了伏筆。2005年,面對“大企業病”的桎梏,海爾毅然“砸科層制、創零距離組織”,大刀闊斧精簡1.2萬多名中間管理層,徹底打破傳統企業的金字塔結構。“企業不是金字塔,而是無數探索世界的小船,每條船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新大陸。”張瑞敏用生動的比喻詮釋着組織形態的根本變革——好的組織“不是靠合同制束縛創新,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價值的主人”。
時光推進至當下,海爾正邁入第三次變革的深水區:“砸標籤、創零邊界生態”。這一舉措,是對張瑞敏所推崇的“耗散結構”理論的深刻實踐:越遠離“平衡態”,企業就越有生機。從1.0階段聚焦組織效率的“創零距離組織”,到2.0階段着眼生態共贏的“創零邊界生態”,“人單合一”的進化始終遵循着核心邏輯:“只有自我啟蒙,才是商業模式自我進化的源動力。”
管理史學家斯圖爾特·克雷納曾言:管理沒有最終答案,只有永恒追問。張瑞敏對此深表認同,他始終警醒:“企業若不敢進化,只會加速走向消亡;唯有不斷自我追問,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今的海爾,正以持續的産品創新與生態變革,續寫着這份對“永恒追問”的最佳答卷。
全球範式突破:從企業實踐到國際標準
本屆論壇上,彼得·德魯克歐洲學會會長理查德·斯特勞布授予張瑞敏“終身榮譽會士”稱號,以此表彰其在全球管理創新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而這種價值認可,早已在海爾海外並購實踐中得到生動印證:收購日本三洋後推行人單合一模式,當年即扭虧為盈;新西蘭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在採用該模式後,市場份額及經營績效顯著提升;美國開利商用冷櫃併入海爾一年後便實現盈利;美國通用家電複製該模式後,5年營收翻番,2023年登頂全美家電市場。
“股東只會分享價值,唯有人才能創造價值。”張瑞敏的這一論斷揭示了並購成功的關鍵。與傳統跨國並購派駐管理層的做法不同,海爾輸出的是激發個體活力的機制,員工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創造用戶需求”,這正是人單合一“新啟蒙”的核心:“讓每個人自我設計、自我進化,才是以人為本的終極意義。”
如今,這種實踐已上升為全球標準。今年3月,人單合一硅谷研究中心主任安妮卡·斯泰貝以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及智能交互生態實踐為基礎撰寫的ISO56012《創新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管理-指南》提案,以98%高票通過,成為首個以中國原創管理模式為基礎的ISO國際標準。全球TOP10商學院中,已有9家引入海爾案例,其中哈佛商學院收錄的相關案例多達35個。這印證了管理大師加裏·哈默的評價:“海爾是世界上最具變性的組織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也曾指出,人單合一模式破解了物聯網時代管理難題,開拓了屬於物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
跨域生長:從行業樣本到生態共同體
本屆論壇同期舉行的第二屆零距離卓越獎評選結果,充分彰顯了人單合一模式的跨行業穿透力:來自28個國家、15個行業的95家組織參與角逐,較去年增長36%,德國拜耳集團、漢莎零重力實驗室等41個組織獲獎。擁有160多年歷史的德國拜耳集團,於2023年引入人單合一模式,構建以“動態共享所有權”為核心的新運營模式,組建超100個先鋒團隊,這場變革不僅大幅精簡了審批流程、顯著提升了響應速度,還有望為企業實現20億歐元的成本節約。
在海爾自身的生態實踐中,張瑞敏提出的“産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預判正在成為現實。智慧住居生態中,海爾智家通過Uhome大模型連接用戶需求與生態資源,Leader懶人三筒洗衣機經8000多萬次交互研發而成,上市僅7天預約量就達8.8萬台,並衍生出“懶人洗家族”系列産品。“技術再高,不和用戶場景結合,就沒有價值。”張瑞敏闡釋的這一觀點,在此得到完美印證。
大健康領域的盈康一生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卡奧斯,則進一步展現了生態協同的強大力量:前者聯合多方開展腦機接口治療帕金森臨床應用,後者鏈結90萬家企業、5000多家生態夥伴,覆蓋20大行業,匯聚30多萬個開發者。目前,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41萬餘家企業在學習人單合一模式,其中8.2萬家企業已成功複製,15個研究中心自發成立。論壇現場成立的“零距離卓越聯盟”,正推動這種生態協同走向深化,進一步推動人單合一模式的全球化應用與創新迭代。
站在AI重塑産業邏輯的關鍵節點,人單合一模式早已超越單一企業的管理實踐,成為智能時代生態構建的核心方法論。正如周雲傑所言:“種下人單合一種子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便是現在。”當無數組織打破邊界,讓每個個體都成為“點燃創新的火種”,不僅能實現企業的持續進化,更能匯聚成推動全球産業生態升級的磅礡力量。(記者 吳蔚 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