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素有“工業製造大腦”之稱的工業軟體備受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工業軟體行業競爭進入了由AI驅動的“下半場”轉型新賽道。
工業軟體亟待“補短板”
作為推動智能製造升級的關鍵力量,工業軟體驅動着製造管理流程優化、生産模式改變以及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成為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
業內人士指出,在製造業總體規模已連續15年位列全球第一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正加快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工業軟體正成為核心基礎性工具,但該領域仍存在較為突出的短板。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經營管理類工業軟體國産化率為70%,生産製造類工業軟體國産化率為60%,而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國産化率僅為10%左右。
核心數據與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對産業鏈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讓工業軟體的自主研發成為必然。
在展會期間舉辦的“嘉數talk”論壇上,東浩蘭生會展集團上海工業商務展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春瑜&&,過去三十年我國的工業軟體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引進學習過程,逐步過渡為國內企業實現定制化開發,再到完全自主研發國産工業軟體。自2004年起,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顯著推動製造業邁上新&階。
應對長周期與供應鏈挑戰
得益於政策的支持和技術的發展,中國工業軟體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但行業依然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如何求解短期效益與工業軟體研發長周期之間的平衡。
上海青翼工業軟體有限公司創始人朱彩華&&,工業軟體具有跨專業、難度大、研發周期長等特點,其研發必然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資金的密集投入,但其在融資方面並不容易。“想要獨立研發一款CAM軟體,需要500至1000人員、5億元至10億元資金投入。如果沒有資本助力,組建一個百人級的專業研發團隊,並且在研發初期就能堅持投入四至五年,非常困難。”
青翼工業軟體在完成由紅杉中國和達晨財智領投的A輪融資後,又得到了國資張江科投以及上海科創基金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對於公司來説,盡快完成工業軟體研發工作並穩步實現商業化,是當下最迫切的工作。
在工業軟體研發完成後,如何快速與産業界實現結合,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以工業軟體巨頭達索系統為例,其之所以能夠取得行業內領先地位,與法國的飛機製造産業息息相關。同為工業軟體巨頭的西門子背後,也有着汽車工業這一大規模應用場景的支持。
“軟體服務商想要實現産品高效高質落地,離不開與硬體夥伴以及産業鏈上下游的多方合作。”在數設科技聯合創始人程迎超看來,生態鏈整合能夠促成一體化解決方案,“除了與機器人本體廠商和主流大廠在激光切割、折彎或彎管等先進場景達成合作外,我們也在進行基礎技術方面的布局。”
競逐“下半場”新賽道
與此同時,AI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工業軟體領域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競逐由AI驅動的“下半場”轉型新賽道。
以數設科技為例,通過與AI相結合,其完成了對過程管控和機器人自動化編程兩大産品方向的布局。前者聚焦實時模型驅動的工業軟體集成開發和框架,實現自動報告生成以及過程管理優化;後者在自動化編程場景中,實現代碼優化和一鍵生成等功能。
青翼工業軟體則推出了全新工藝智能體,可通過解析將圖紙信息轉化為可以結構化的信息,以及三維模型的相似性檢索,而諸多便利性技術的背後離不開AI技術的創新。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工業軟體産業正走出一條獨特道路,既非簡單的進口替代,也不盲目急於求成,而是通過製造業場景反哺、AI技術賦能,以及生態協同創新,實現從“工具使用者”向“規則定義者”的躍遷。(記者 於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