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8月26日,廣東江門一處靜謐山體深處傳出一則喜訊:位於地下700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簡稱“JUNO”)成功完成2萬噸液體閃爍體灌注,並正式運行取數,成為國際上首個運行的超大規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專用大科學裝置。
這座歷時10餘年建設的重大科學設施,將着手解決粒子物理學領域的重大問題之一——中微子質量排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它將使我們能夠回答關於物質和宇宙本質的基本問題。”JUNO合作組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説。
回首“十四五”,這樣的“高光時刻”比比皆是:“嫦娥六號”實現月背採樣返回,“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5G通信實現大規模應用,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5年來,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基礎研究實力顯著增強
如果把宇宙比作人類,原初引力波就是宇宙在嬰兒期的“第一聲啼哭”。這種神秘信號産生於138億年前時空的量子漲落,承載着宇宙誕生的核心秘密。
2025年7月,西藏阿里。歷時8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一期實現首光觀測,成功獲取月球和木星輻射的150吉赫茲頻段清晰圖像,標誌着我國在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原初引力波的探索將為我們揭示宇宙最原初的樣貌,讓我們得以‘聆聽’來自138億年前的迴響。”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首席科學家張新民説。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從探索宇宙奧秘到勇攀科學高峰,“十四五”以來,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條腿”走路,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看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我們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光子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為容錯量子計算奠定理論基礎;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為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關鍵科學證據;構建了新型可編程的染色體大片段DNA精準操縱技術,首次實現兆鹼基級別多染色體的精準操縱。
看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聚焦國家需求,部署納米前沿、催化科學、物態調控等重點研發任務,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實現突破。例如,基於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構無線通信系統,為6G技術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支撐;建立的稀土資源綠色高效採集、精選和冶煉理論,為稀土材料引領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如今,我國高被引論文數約佔世界總數的1/3,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二。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由2021年的47.2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57.5萬人年。2024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達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長了50%,佔全世界的1/5。
“下一步,我們將謀劃好‘十五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強化基礎研究的統籌協調,持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科技部副部長龍騰&&。
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的電腦也能像畫卷一樣輕鬆捲起,塞進背包,是不是很酷?這充滿科幻感的一幕並非遙不可及。9月11日,北京中關村,京東方全球創新夥伴大會上,全球首款17英寸捲曲輕終端驚艷亮相。
長約18厘米、寬約22厘米、厚度不到50微米、可捲曲6圈半,京東方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捲曲輕終端依託京東方自主研發的圖形化技術等,實現了屏幕“橫向剛性、縱向柔軟”的特性,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便攜式筆記本電腦等領域。
這,只是中國科技奔跑向前的一個縮影。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這五年,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在高端裝備領域,“京華號”16.07米超大直徑盾構機,不僅突破了單月掘進542米的新紀錄,更實現了對地面建築的無擾動,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應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鑽採系統國際領先,最大鑽深可達1.1萬米。在先進製造領域,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助力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邁進,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佔比超40%;我國研製的國際領先的大型露天礦機器人運輸裝卸系統,實現單個礦山百台級、總量達3000&級規模化應用,為全球礦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助力新興産業發展壯大。
在信息領域,我國已建成約460萬個5G基站,技術和用戶數保持全球領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升級發展。在新能源領域,持續打破光伏晶硅電池效率的世界紀錄,光伏、風電新增裝機連續4年超過1億千瓦;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突破4000萬輛,産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為全球減碳目標作出中國貢獻。
——築牢未來産業成長根基。
在人工智能領域,國內涌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準確率突破95%,打造百餘個標杆應用場景。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整機技術實現突破,多模態感知、大腦—小腦模型等關鍵技術取得進展,促進了與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加速落地應用。在腦機接口領域,國産腦起搏器已全面商用,在8個國家400家醫院開展植入,臨床上已幫助3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運動功能,成為人口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24個!今年9月,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中國上榜的集群數幾乎佔到1/4,創新集群數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新世界紀錄!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合肥國際應用超導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清華大學共同研製的全超導磁體,成功産生35.10萬高斯的穩態強磁場。該磁體的成功研製將有效推動核磁共振成像等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的商業化應用,同時也能為超導磁懸浮、高效電力傳輸等多領域的産業化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
當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中國,我們不禁要問,這些驕人的成績是如何創造的?
透過一組數據,我們或能管窺一斑:科技投入持續增加,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基礎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正如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所説:“這五年,科技強國根基不斷夯實。”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這五年,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達到43.3%;在“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骨幹力量,有的項目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
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設立專項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出國(境)交流培訓;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業務費用在年輕人身上。
進一步健全科技金融體制。科技金融政策“組合拳”接連推出,各部門各地方積極行動、加快落實,2021年以來,科創板首發上市376家企業,首發募資超6000億元,2025年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達到8000億元。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一個矢志創新的中國,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着這一宏偉目標全速挺進!(記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