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我國大洋航次高緯度海域綜合調查空白——訪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領隊許學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3 23:03:14
來源:新華社

填補我國大洋航次高緯度海域綜合調查空白——訪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領隊許學偉

字體:

  在日前進行的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現我國在北極冰區首次載人深潛,同時首次實現雙潛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在北極海域水下協同作業。“蛟龍”號完成國産化升級改造後在極區應用表現如何?在緯度高、氣候寒冷和冰多的北冰洋下潛有哪些特殊之處?新華社記者10月3日採訪了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領隊許學偉。

  “蛟龍”號在北極冰區載人深潛。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提升極區作業自主性和安全性

  記者:“蛟龍”號在北極冰區下潛總體情況如何,完成國産化升級改造後的“蛟龍”號在極區應用表現怎樣?

  許學偉:“深海一號”攜“蛟龍”號於7月15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務,9月8日返回青島。其間,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蛟龍”號在北極海域完成了10余次載人深潛。

  深潛歸來的“蛟龍”號正被回收至母船“深海一號”,右前方為提供安全保障的“雪龍2”號。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蛟龍”號開展升級改造。本航次是“蛟龍”號完成國産化升級改造、繼南海海試之後正式進入極區作業,創新實現冰區雙船(“雪龍2”號和“深海一號”)協同作業,實現了我國首次北極冰區載人深潛、首次有人/無人潛水器極區水下協同作業,顯示我國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能力持續增強,充分體現深海科技自立自強。

  “蛟龍”號在極區高緯度冰區,驗證了鋰電池、視像系統、捷聯慣導等國産化設備在極區複雜環境中的下潛作業能力,提升了潛水器在極區作業的自主性和安全性,為我國開展極地環境調查與前沿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複雜環境下開展精細綜合調查

  記者:“蛟龍”號繼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深潛之後首次在北冰洋下潛。北冰洋緯度高、氣候寒冷和多冰,下潛有哪些特殊之處?

  許學偉:在北極,“蛟龍”號面臨風、浪、流、冰、霧、寒等諸多複雜作業環境,很多時候是多重環境因素疊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冰區作業,要選擇合適的下潛作業點,綜合考慮浮冰漂浮情況,定點上浮至水面,這些都與非極地海區深潛不同。

  “蛟龍”號針對極地特殊環境開展了極區適應性改造,比如加裝了多波束以探測極地海面浮冰,加裝了二次拋載裝置以控制潛水器上浮速度,提升了潛水器在極地下潛的水下導航及定位精度等。

  本次任務最北到達北緯77.5度,填補了我國大洋航次在高緯度海域精細綜合調查空白。在常規設備難以到達的極端複雜地理區域,載人潛水器能夠開展抵近觀測和精準取樣工作。

  科考隊員正在將ROV(無人遙控潛水器)放入水中。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首次!雙潛器完成北極水下協同作業

  記者:“蛟龍”號除了在北極完成多次下潛之外,還首次實現與ROV在北極海域水下協同作業,具體情況如何?

  許學偉:載人潛水器可發揮決策靈活性優勢,ROV可提高定點取樣能力,通過結合作業可以實現“1加1大於2”的效果。

  本航次“蛟龍”號第381潛次和第382潛次,連續兩次實現載人潛水器與ROV系統協同作業,成功實現有人和無人潛水器系統極區海底協同。

  探索極區少冰區的“一船兩潛器”作業模式,對今後多類型潛水器海底集群作業、承擔和執行海底複雜作業任務,以及提高作業效率、拓展作業範圍具有重要意義。

  “蛟龍”號在北冰洋冰區下潛。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提升三大科學認知

  記者:“蛟龍”號在北極下潛作業有哪些新發現和新成果?

  許學偉:相較於傳統的底棲拖網等被動採樣方式,此次載人深潛獲取的生物樣品質量更佳、完整度更高,更有利於後續形態鑒定和科學研究。

  在科學認知方面,通過對調查海域高清影像資料的AI識別,初步研究發現,北極部分海域底棲生物密度、生物多樣性、個體體型在幾十至上百公里空間範圍內呈顯著差異,為揭示極地深海底棲生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和評估氣候變化對深海底層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發現了疑似麻坑、溶蝕孔洞、碳酸鹽岩、多個相近的大規模條帶狀貝類遺跡,表明調查區可能存在歷史性的冷泉噴發,為北極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甲烷運移通道研究提供關鍵信息。

  此外,通過載人潛水器精細調查,可有效提升人類對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分佈規律、生態系統適應性機制等方面的科學認知。(記者劉詩平)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