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演員乘電車時暈車一事登上熱搜榜。部分網友借此回憶了類似的經歷,“坐電車更容易暈車”的説法在社交&&升溫。那麼,電車比燃油車更易讓人暈車嗎?
電車暈車概率相對更高
在醫學上,暈車被稱為暈動症,是人體前庭系統與視覺感知衝突引發的適應性生理反應,常見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等。
圖片由AI生成
“我們可以用感覺衝突理論來解釋暈車。”重慶文理學院智能製造工程學院副教授唐幫備研究團隊成員陸火平説,人眼看到車內靜止的座椅、扶手等物體,會向大腦傳遞“身體靜止”的信號,但負責感知平衡與運動的前庭系統,卻能夠捕捉車輛行駛中的線性加速度,向大腦傳遞“身體在運動”的信號。兩類信號持續在大腦中“打架”,導致人體協調功能失衡。反復刺激後,人體神經系統便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激活嘔吐中樞,暈車症狀隨之出現。
而電車與傳統燃油車在技術特性上的顯著差異,放大了這種“信號衝突”,這成為電車更易誘發暈車的關鍵因素。
發動機是燃油車的動力來源,需經過吸氣、壓縮、燃油做功、排氣等步驟進行工作,動力輸出存在一定延遲,加速過程相對平緩,使乘客的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車輛運動狀態的變化。
然而,電車依靠電機驅動,電機具有瞬時高扭矩的特性,扭矩響應時間通常為燃油發動機的1/10,甚至更短。這意味着,駕駛員的腳剛接觸加速踏板,電機就能夠瞬間爆發動力,車輛運動狀態會快速改變,隨之而來的推背感或急加速後的拉扯感十分突出。
“這種毫無緩衝的動力變化,會讓前庭系統瞬間接收到強烈的運動信號,而此時視覺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還沒來得及反應,信號衝突會在短時間內急劇升級,從而加劇身體的不適感。”陸火平補充道。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燃油車發動機運轉時的噪音,甚至能夠通過噪音的變化判斷車輛狀態。比如,發動機噪音變大,意味着車輛正在加速;噪音變小,則説明車輛在減速或勻速行駛。這種可感知的噪音,在無形中成為一種輔助信號,幫助大腦協調各感官系統的信息。
而電車在行駛過程中,電機運轉産生的噪音極小,主要以高頻電流聲為主,且震動多為低頻震動,難以被人體準確感知。為了保障安全,電車會通過外部揚聲器模擬燃油車的發動機噪音,但這種模擬噪音與車輛實際運動狀態的匹配度,遠不如燃油車。
“當大腦無法通過熟悉的噪音、震動信號判斷車輛的行駛狀態,原本用於協調感官系統的輔助信號消失,各系統傳遞的信息更難統一,感官協調能力會受到干擾,進而增加暈車的概率。”唐幫備説。
“綜上所述,電車確實相對燃油車更易誘發暈車。”唐幫備説。
從人和車兩方面努力緩解不適
那麼,為何有人乘坐電車沒事,有人卻暈車呢?
“暈車的發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前庭系統敏感度、年齡、身體狀態等因素,都會影響人體對電車行駛狀態的適應能力。”唐幫備説。
具體而言,從生理基礎來看,前庭系統天生敏感的人,內耳中負責感知運動的半規管、耳石器官更靈敏,更容易捕捉到車輛細微的加速、減速變化,也更容易暈車。兒童的前庭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老年人的前庭功能逐漸退化,這兩類人協調處理感官信息的能力較弱,暈車風險更高。除此之外,當人處於疲勞、空腹等狀態時,神經系統的耐受度會下降,即便面對輕微的信號衝突,也可能暈車。
基於上述分析,唐幫備團隊從人與車兩方面,提出了緩解暈車的建議。
從人的角度出發,乘客可通過主動調節身體狀態,更好地適應電車行駛特性。乘車前,可借助針灸刺激合谷、內關等穴位,降低前庭系統敏感度,從而減少暈車的可能。同時,可採用藥物預防手段,在乘車前服用暈車藥,但需留意藥物可能帶來的嗜睡、口乾等副作用,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服用時要格外謹慎。此外,日常可通過定期乘坐電車開展適應性訓練,讓身體逐步習慣電機驅動帶來的動力變化與能量回收系統的減速模式,提升神經系統對感官衝突的耐受度。
從車的角度來看,可通過技術升級減少行駛過程中引發乘客感官衝突的因素。首先是通過優化算法,使電車更準確地識別車道偏移、路面顛簸等路況信息,讓車輛根據路況平緩調整行駛狀態,避免突然加速、減速。其次是可通過參數自適應控制技術改善駕乘體驗。可通過大量實驗,採集不同人群在電車行駛中的生理反應數據,確定易誘發暈車的行駛狀態區間(如加速時間、減速力度等參數閾值)。車輛系統若檢測到行駛狀態接近閾值,將自動調整動力輸出、能量回收強度等參數,避開“暈車區間”。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開展針對電車暈車的研究。比如,我們分析駕乘人員的身體圖像信息,預測其是否會暈車;一旦捕捉到暈車前兆,會向車輛控制系統發送信號,啟動對應的防暈車模式。”唐幫備説,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完善,電車暈車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綠色出行將會更舒適、更安心。(實習記者 萬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