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城市管理,別搞“AI盆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8 08:33:47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賦能城市管理,別搞“AI盆景”

字體: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已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鎮常住人口達9.44億,城市已成為承載億萬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

  面對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複雜的現代城市,傳統粗放式管理早已難以為繼。以大數據、人工智能(AI)、物聯網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為破解城市治理難題提供了重要支撐。從智能交通系統有效緩解高峰擁堵狀況,到數字&&為流動攤販自動匹配攤位,再到“城市大腦”精準監測電動自行車電池入戶充電……這些創新實踐,正是科技讓城市治理更精細、更高效的生動注腳。

  然而,在科技賦能城市管理的實踐中,一些地方卻陷入了誤區。有的片面追求技術炫酷,耗資打造“AI智慧跑道”,因無法正常使用淪為擺設;有的盲目跟風,罔顧需求上馬智算中心,最終因缺乏應用場景而成為“空中樓閣”;有的本末倒置,對交通擁堵問題視而不見,卻大搞公交站&的“智能化改造”。更有甚者,把AI技術當作“盆景”和“政績”,用於裝點門面、應付檢查,滋長“數字形式主義”,與技術應用的初心背道而馳。

  科技賦能城市管理,絕非技術的簡單堆砌,也不是為了追求表面的好看和熱鬧,而是要通過技術的應用,實實在在地解決城市運行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比如,針對洪澇災害多發情況,如何運用先進傳感技術做到實時監測、有效排澇,讓市民不再“看海”;針對城市交通擁堵難題,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優化交通管理,讓上班族通勤更高效、出行更順暢;針對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如何打通數據壁壘,把醫保結算、商事登記、項目審批等政務服務搬到網上,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等等。

  換句話説,科技好不好使,能不能解決問題是關鍵。而解決問題,前提是把問題找準,通過深入調研,及時了解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精準把握城市運行的痛點難點,做到“民有所呼,技有所應”。現在,很多城市都設有12345市民熱線,每天都有大量群眾訴求在此匯集,對這類“送上門”信息加強分析和處理,能為技術研發應用提供重要參考。此外,在技術應用落地的全流程中,要建立成效反饋機制,並根據效果反饋提出技術優化改進方向,讓城市運行的“智慧大腦”越來越“聰明”。

  城市的核心是人,科技是服務人的工具。科技賦能城市管理,要始終以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民眾福祉為“金標準”。唯有如此,城市生活的便利度與舒適度才能不斷提升,城市居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的福利,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者/代小佩)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