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短”,用時代故事打開微短劇精品化新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17:56:24
來源:新華網

不止於“短”,用時代故事打開微短劇精品化新局

字體:

  近年來,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持續倡導“聚焦現實、謳歌時代”的創作方向下,微短劇領域近期迎來一部口碑與熱度雙豐收的作品——《弄潮》。據了解,該劇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紅果短劇與完美世界影視聯合出品,自8月17日在紅果短劇和抖音雙&&上線以來,迅速引發觀劇熱潮。&&數據顯示,上線一週播放量突破2億,最高熱度超5500萬,並登上紅果短劇熱搜榜第四位。在微短劇扎堆“甜寵”“逆襲”的當下,《弄潮》沒有追着流量套路跑,反而將鏡頭對準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山裏,講了三個女人“從被生活捶打,到互相托舉,再到一起闖世界”的真實故事。

  重溫80年代女性創業的熾熱與堅韌

  作品背景設定為改革開放初期,分別聚焦從大山走出的裁縫巧手王巧繪、成衣廠廠長之女李亞潔、歷經生活磨礪的趙玉蘭三位女性,“從被生活捶打,到互相托舉,再到一起闖世界”的真實故事。

  沒有誇張的逆襲套路,沒有懸浮的情感橋段,只有質樸的鏡頭和真摯的敘事。劇中,“一起走”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那個年代女性互助、自立與拼搏精神的縮影。正如網友所評論的:“微短劇能火並不算稀奇,但能讓年輕人為‘女性互助’而感動、讓中年人因‘80年代記憶’點收藏,《弄潮》‘微而不弱,短而不淺’。”

  從題材來看,該劇精準抓住了“女性創業+時代記憶”這一跨代際敘事主線。年輕觀眾從中看到“女性力量”的覺醒與團結,中年群體則重溫了80年代個體經濟初興時的拼搏歲月。這種“雙共鳴”效應讓劇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破圈傳播。有觀眾評論:“羨慕這種友誼”“有笑有淚”,更有不少人&&,“看完想創業”“想起了我媽媽那一代人的故事”。

  而推動這種共鳴的,不僅是題材,更是內容表達的升級。微短劇曾一度被貼上“流量至上、內容粗糙”的標籤,但《弄潮》卻以緊湊的劇情、飽滿的人物和細膩的情感,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王巧繪逃婚時的決絕、三姐妹夜市擺攤的相互扶持、為玉蘭湊錢配眼鏡的溫暖細節……這些場景不煽情卻動人,不刻意卻自然,讓“微短劇也能有好故事”成為可能。

  有分析認為,《弄潮》不止是一部“創業劇”,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每個普通人的“弄潮”時刻。有人在職場裏咬牙堅持,有人在生活裏互相扶持,有人在時代裏抓住機會。所謂的“弄潮”,從來不是站在風口上的“逆襲”,而是被生活捶打後依然願意“一起走”的勇氣;所謂“青春”,也不是非得“轟轟烈烈”,而是在平凡日子裏活出熱氣騰騰的生命力。

  共情敘事喚醒兩代人的集體記憶

  作為&&戰略與內容創新深度融合的産物,《弄潮》也是紅果短劇“果燃計劃”第一期的重點項目。據悉,該劇從立項之初就明確要擺脫短劇行業的低質競爭,轉向“有溫度、有深度”的敘事。果燃計劃自推出便致力於打破行業局限,推動微短劇從“拼數量”到“拼質量”,從“博眼球”到“動人心”。

  微短劇不僅要叫好,更要叫座,該劇印證了微短劇正式邁入“3.0時代”。除開劇集憑藉共情的故事內核覆蓋多年齡段用戶,有業內人士&&,依託紅果短劇成熟的分發與運營策略,實現了熱度與口碑的雙贏。這也意味着,微短劇不再只是“快消內容”,而真正成為具有文化厚度和市場價值的文藝形式。

  從早期“影樓風”審美、敷衍特效、碎片化劇情,到如今微短劇精品扎根涌現。短劇行業正從圖“流量”,過渡到挖“溫度”的新階段。以《弄潮》為代表影視作品,正是用“小切口”講述改革開放的“大主題”,用“小體量”呈現普通人的“新群像”。

  從成衣廠的生産場景、街頭攤販的篳路藍縷,到服裝、道具的80年代質感,劇組在細節上極力貼近歷史風貌。這種還原不是為了懷舊而懷舊,而是讓年輕一代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與脈搏。

  《弄潮》的價值,遠不止於一部微短劇的破圈。更詮釋着優秀的文藝作品,應當傳遞時代的精神力量,而非迎合短期的流量焦慮。如同網友所言,“校園裏沒有作業,職場裏沒有壓力,愛情裏只有‘霸總’……”過去某些“懸浮的青春劇”沉迷於不切實際的逆襲和浮誇的愛情,反而誤導了部分年輕人的價值觀。而《弄潮》裏的青春,是巧繪逃婚時磨破的鞋底,是亞潔被父親罵“丟面子”時紅了的眼眶,是玉蘭第一次賺到錢時攥着鈔票發抖的手……歷史感與青春氣並存的表達方式才是這些劇中細節打動人的關鍵。作品寫的是大時代,聚焦的是小人物;講的是創業,內核卻是人與人的信任與互助。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弄潮”時刻,每一代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或許這才是《弄潮》留給觀眾最珍貴的共鳴。 (文/朱家齊)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