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7 08:45:54
來源:科技日報

加快形成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

字體:

  8月26日,由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布。《意見》旨在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認為,《意見》的&&,為我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確了發展方向、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凝聚起培育新質生産力的強大合力,有利於推動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

  《意見》明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産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深刻變革。”談及《意見》&&背景,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分析,與此同時,仍存在對人工智能作用認識不一致、供需對接不暢、應用落地存在“最後一公里”障礙等突出問題,亟須加強戰略引導和統籌指導,推動全社會深刻認識人工智能對生産力的革命性影響,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賦能應用,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意見》要求,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産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6大重點行動。

  其中,在“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領域,《意見》提出加快科學大模型建設應用,推動基礎科研&&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打造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科學數據集,提升跨模態複雜科學數據處理水平。

  圍繞“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意見》明確,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産、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推廣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産工藝優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增強工業系統的智能感知與決策執行能力。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産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加強人工智能與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助力傳統産業改造升級,開闢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新賽道,有助於拉動需求增長、加快動能轉換、吸引全球對華投資,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上述有關負責同志&&。

  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看來,《意見》的&&必將加速我國“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的産業體系完備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資源優勢、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向國家智能優勢轉化。

  余曉暉説,《意見》通過布局“人工智能+”重點應用領域以及技術基礎能力支撐體系,全面構建了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人工智能+”雙向賦能新範式。同時,《意見》通過優化應用環境、繁榮開源生態、建設人才隊伍、強化政策法規、提升安全水平等舉措,為雙向賦能新範式構築了完善資源與制度支撐。

  (記者 劉園園)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