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當這場創新大賽從“評作品”轉向“拼實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1 00:05:41
來源:新華社

記者手記:當這場創新大賽從“評作品”轉向“拼實力”

字體:

  賽場電子屏上,90分鐘的倒計時開始啟動,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學生陳熙澤立刻拿起面前的任務書和材料,着手設計製作一個應用於高落差區域的運載裝置。

  告別 “帶作品答辯”、以“限時解題”現場比拼——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日前舉行的第3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創新的賽制引發關注。“動手完成任務的過程很有意思,比賽變得更有挑戰性。”陳熙澤説。

  不再接受低齡段少年兒童參賽,面向15至24歲青少年;取消對選手創新作品的評價,注重現場能力考察;取消一、二、三等獎,排名前10%的選手獲頒中國科協主席獎……今年的全國賽導向鮮明,“靠一件作品勝出”成為過去。

  選手正在參加個人挑戰活動。新華社記者 溫競華 攝

  以前,從地方賽到全國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都通過“評作品”選拔人才,出現了個別獲獎作品水平超出選手實際年齡能力的情況,一度被質疑是拼資源、拼家長的“秀場”。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説:“改革就是要為大賽摘‘帽子’、去功利化,回歸托舉青少年創新人才成長的初心,鼓勵真正對科學有興趣、有志向的孩子在這個&&錘煉能力、獲得支持,為建成科技強國培育後備力量。”

  從數字文檔分析到生物遺傳功能探秘,從糧食倉儲方案設計到電子發光織物的設計和製作……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挑戰賽題由全國學會組織院士專家精心設計,強調學科交叉融合。選手需參加個人與團隊挑戰,題目現場公布、限時完成,評分採用客觀量化標準。

  “面向國家科技戰略方向和産業一線‘真需求’,讓選手在解‘真問題’中展現真水平。”一位評委説,新賽制更有利於綜合考察選手們知識應用、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

  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高中生鄭語涵接連參加了三場個人賽。“我希望大學就讀工程類專業,特別需要交叉學科的知識和綜合實踐的能力,這種以賽促學的方式很有意義。”她説。

  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並不熟悉的學科、隨機分配的組員……團隊比賽對選手的溝通協作能力是一場大考。

  “生物多樣性評價與自然聲景營造”任務賽持續了9個小時。核查完每一項細分任務的完成情況,南昌大學本科生黃玉豪所在團隊的5位成員忍不住擊掌相慶。

  “我們要現場學習處理200多條鳥鳴聲的音頻數據,整個團隊花了一上午,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黃玉豪説。

  完成團隊挑戰任務後,黃玉豪(右二)和團隊成員們擊掌相慶。新華社記者 溫競華 攝

  “真實的科研沒有那麼多激動人心,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成功。我們特別設置了一些枯燥的環節,培養選手們的耐心和韌性。”該任務的評審專家説。

  令選手興奮的,還有大賽增設的“青少年成長支持計劃”雙選會。40家央國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外資企業、基金會等,將在賽後為優秀選手提供從校園到社會的持續支持。

  各個展位前,手握簡歷和創新成果的選手排起長隊。湖南自貿試驗區環球細胞庫有限公司收穫了30多份簡歷,最終將有6名同學獲得包括企業實習、參與項目研發、個性化培養在內的多項支持。

  雙選會上,選手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交流。新華社記者 溫競華 攝

  “通過大賽&&,學生們可以了解産業在關注什麼,企業也能更好地對接到符合需求的創新人才。”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黃安琪説。

  體驗、交流、收穫、成長。5天的賽程雖然結束,但科學熱情與創新夢想,正在這個夏天蓬勃生長。(記者溫競華、侯維軼)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