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體安裝系統主體&&。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從量子科技到腦機接口,從“人造太陽”到深空探測……當前,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如同一顆顆精心培育的種子,競相破土、拔節生長,呈現“多點開花”之勢。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獲悉,不少地方正加快繪製産業圖譜,厚植創新沃土,拓寬應用場景,推動未來産業加速生長、枝繁葉茂。
實驗室長出産業“新物種”
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測實驗室,一台特殊的3D打印機正在運轉。科研人員研製的這項月壤原位3D打印系統,讓在月球就地取材“蓋房”成為可能。
“簡單地説,就是可以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洪倫介紹,利用該系統製成的月壤磚具有強度高、隔熱性好等特點,可以滿足月球科研站的交通道路、設備&&和建築物建造需求。
牽頭研製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研發月壤水冰提取技術……近年來,深空探測實驗室持續加大科研投入,不斷孵化産業“新物種”。
深空探測實驗室理事會辦公室主任李航介紹,實驗室積極謀劃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産業方向,已經帶動吸引航天聯志、昊盛集團等一批商業航天公司和項目落戶安徽,總投資額超百億元。
在合肥聚變堆園區,一個個巨大的實驗室裏,正在測試安裝“人造太陽”的不同關鍵部件。目前,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建設已經進入總裝階段。“BEST將在第一代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基礎上,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説。
“核聚變産業相當龐大,對上游産業來説,BEST裝置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應用場景。”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他們正致力於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由科學實驗階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實踐和商業應用水平。
放眼全國——在湖北,湖北實驗室30項亮點科技成果日前集中發布,涵蓋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領域;在江蘇,4家省實驗室分別聚焦網絡通信與安全、深海技術科學、深地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等開展前沿性的原始創新……
從低空到深空,從未來製造到未來能源,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前沿賽道成為全球競爭的新焦點,而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正源源不斷地孕育出新産業。
産業鏈擎起發展“新高地”
科技創新引擎轟鳴,未來産業蓬勃生長。
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一條聞名遐邇的“量子大道”。這裡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龍頭企業,涵蓋量子計算、通信和測量三大領域,是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走進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展廳,量子科技的發展圖景映入眼簾。只要更換一張量子安全SIM卡,就可以使用量子加密技術來保護消息、語音等通信內容的安全,該項量子密信密話已在政務、金融等場景接入應用上百個,用戶規模接近600萬。而融合了量子加密、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量子云印章,已經在安徽、北京、陜西、黑龍江等地的政務審批、鄉村治理、財務審計、企業流程管理等場景推廣使用。
量子信息科技領域實現商用落地;類腦智能、生物基材料實現産業化;基因編輯治療進入臨床階段;深海空天開發技術加速孵化轉化……在中國産業版圖上,未來産業正如耀眼星群,熠熠生輝。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未來産業發展研究(2025)》顯示,2024年我國未來産業産值規模約為11.7萬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3.4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5%左右。
“當前各地未來産業呈現‘多極突破、鏈式創新’態勢。政策端通過專項規劃明確賽道,企業端以場景應用倒逼技術迭代,形成‘技術-産品-市場’的正向循環。”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
近段時間,不少地方加快繪製未來産業圖譜。其中,四川印發《關於發展壯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未來産業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了第六代移動通信(6G)、量子科技、元宇宙、前沿生物、腦科學與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超高速軌道交通、深地科學等八大未來産業發展路徑。
上海發布《上海市具身智能産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設不少於4個具身智能高質量孵化器,實現百家行業骨幹企業集聚、百大創新應用場景落地與百件國際領先産品推廣,具身智能核心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南京發布《南京市推進腦機接口産業創新突破行動方案(2025-2030)(徵求意見稿)》,提出2027年建成領域科研與轉化高地、2030年躋身全國産業創新高地。
“育沃土”打開市場新空間
專家認為,當前多數未來産業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産業化初期,也有部分産業技術領域實現從實驗室研發到規模化生産的突破。繪製未來産業圖譜不是簡單疊加賽道,而是通過場景創新將技術潛力轉化為市場價值。
“各地加快繪製未來産業圖譜,拓展新技術新産品的應用場景,旨在搶佔未來産業制高點,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以場景應用驅動創新落地,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接續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
在朱克力看來,拓寬應用場景是破解未來産業造血能力弱的核心抓手。這種場景驅動創新的模式,既能避免技術路徑選擇的主觀性,又能通過真實需求倒逼技術成熟,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不過專家也指出,目前,各地在發展未來産業方面還存在盲目投入、重復建設和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以及整體創新投入不足、産業鏈韌性偏弱和要素協同支持不夠等問題。
朱克力説,當前未來産業發展面臨三大突出問題:一是産業定位同質化,部分地區盲目跟風布局熱門賽道,導致資源內耗與惡性競爭。二是技術轉化斷層,前沿技術從實驗室到産業化存在“死亡之谷”,部分領域商業化路徑仍不清晰。三是生態協同不足,産學研用各方存在“信息孤島”,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錯配。
對此,朱克力建議,政策端應建立“負面清單+正向激勵”機制,對重復布局的賽道限制資源投入,對差異化賽道給予稅收、土地等政策傾斜。技術端應完善“揭榜挂帥”制度,形成“需求導向”的研發模式。生態端應構建“産業聯盟+創新聯合體”,形成“技術-産品-市場-資本”的閉環生態。
劉向東提出,一方面,要持續加大投入,完善未來産業投入機制,支持因地制宜布局未來産業前沿領域,加快推動高成長性創新型行業和企業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圍繞場景拓展行業應用領域,確保未來産業發展不斷檔、不掉隊;另一方面,要營造有利於未來産業成長的制度環境,包括構建産業創新共同體、創新要素配置機制、實施“靶向引才”工程、建立未來産業風險評估與容錯機制、創新適應未來産業發展的政策舉措等。(記者 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