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既是重塑城市肌理的“新基建”,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新紐帶”。從以人為本的價值底色,到産城融合的産業升級,數字化正以多維度、多層次方式為城市更新注入澎湃活力。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文旅産業賦能城市更新,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當前,隨着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城市更新已從建築修補轉向生活方式、治理模式、産業生態的系統性變革。數字化既是重塑城市肌理的“新基建”,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新紐帶”。從以人為本的價值底色,到産城融合的産業升級,數字化正以多維度、多層次方式為城市更新注入澎湃活力。
城市更新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人、提升幸福感與歸屬感。數字化以其獨特稟賦,踐行着“科技向善”理念,為城市更新打上鮮明的人本底色:智慧燈桿自適應調光,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精準引導,AI跌倒監測與無感呼救守護安全;杭州市“城市大腦”通過實時交通流量分析,優化公交線路與信號燈配時,顯著緩解了“出行難”問題。數字技術精準捕捉民生需求,實現“民呼我應”。同時,數字化為歷史文化保護注入新動能,例如西安市借助AI與VR技術“復活”唐代長安城,讓游客在倣古建築群中沉浸式感受盛唐的市井繁華;廣州老城墻利用3D激光掃描完成數字存檔,為後續修復提供“數字檔案”。這既守住了城市記憶的根脈,更極大提升了城市文化軟實力,讓市民在數字光影中觸摸歷史厚度,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
數字化還為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支撐,推動城市治理從粗放式、經驗型向精細化、智慧化躍升。以上海為例,通過統一的城市數據中心,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源數據實現匯聚、治理與共享。城市運行“一屏統管”,交通擁堵、積水內澇、公共安全事件實時預警,輔助政府精準決策,大幅提升治理效能。在智慧社區建設方面,北京回龍觀社區引入智慧門禁、人臉識別系統,並部署無人配送車,為居民構建“最後一公里”的智能服務體驗;在智慧城市領域,深圳市通過智慧停車系統有效緩解“找車位難”問題,杭州市推廣智慧路燈實現節能降耗,上海市建立碳排放監測&&助力“雙碳”目標,使城市更新更綠色、更高效;在智慧政府層面,廣東“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集成超過2000項民生服務,實現高頻事項“指尖辦理”,居民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社保查詢、醫保支付、公積金提取等多項政務服務,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數字技術推動政府職能向服務型、透明化、高效率轉變,為城市更新營造了優質的制度環境。
城市更新也是空間與産業的同步煥新,數字化為其注入強勁動能。智慧景區通過線上預約、智能導覽及VR/AR沉浸體驗提升承載力與滿意度,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數字故宮”小程序,游客可在線預約門票並享受AI導覽服務,日均服務游客超10萬人次,大幅提升了游覽體驗和景區管理效率;西安“長安十二時辰”用數字光影還原盛唐場景,引爆文旅消費;數字文創如NFT藏品、線上文博展覽拓展消費邊界,杭州“宋韻數字長卷”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限量數字藏品,上線24小時即售罄,帶動線下博物館客流增長35%。數字化更推動了存量空間的轉型,老舊廠房依託雲計算中心、5G網絡、工業互聯網&&升級為數字産業園,吸引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內容企業入駐,實現“盤活空間+培育新增長點”雙贏。例如,上海楊浦區“長陽創谷”將老廠房改造為數字産業園區,已集聚200余家科創企業,年産值突破50億元;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模擬社區人口、交通與公共服務,助力規劃者精準預判功能混合比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産城人文融合社區”。
綜上所述,數字化賦能城市更新是一場關乎城市未來的深刻變革。其以人為核心,為城市注入溫度;以數據為驅動,為治理增效;以産業為依託,為發展蓄勢。只有牢牢把握數字化的引擎,堅持以人為本、智慧引領、産業為基,方能在城市更新的壯闊畫卷中,繪就出承載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新圖景。(屈群蘋 毛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