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天時代”輪廓愈發清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6 08:43:47
來源:科技日報

“大航天時代”輪廓愈發清晰

字體:

  當中國東方空間的引力一號火箭創造世界最大固體運載火箭發射紀錄,當哈爾濱工大衛星公司一年間將22顆不同類型衛星送入太空……一次次突破中,一個全新的“大航天時代”正加速向我們走來。在8月5日舉行的2025商業航天産業技術創新發展論壇上,業內專家深入剖析了商業航天的機遇與挑戰,勾勒出一幅由技術突破與産業變革交織而成的未來圖景。

  “商業航天已從傳統國家任務的補充,躍升為驅動技術創新、拓展應用邊界、重塑産業生態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制高點競爭前沿,也是孕育新質生産力的藍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商業航天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赫曉冬&&。

  在論壇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法律顧問王冀蓮列舉了一組令人矚目的數據:2024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突破6130億美元,同比增長7.8%,其中商業航天佔比78%;全球商業航天投資超2980億美元,企業數量突破1.5萬家,中國接近500家。這些數字背後,是政策與市場雙重推力的持續作用。

  回溯商業航天的發展歷程,政策松綁的作用尤為關鍵。政策紅利催生了技術革命與市場爆發。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商業發射158次,發射航天器數量佔全球86%,成功率達86%,同時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在布向偉眼中,我國商業運載火箭目前正處於技術突破爆發前沿與市場空間突變起點。“火箭發射價格正以每年50%的幅度降低,從最早的每公斤10萬元,到明年有望降至2—3萬元。”他預計,未來商業火箭發射頻次和火箭首飛次數將不斷增加,重復使用技術有望大規模應用,中大型火箭將成為市場主流。

  隨着商業航天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傳統的衛星製造模式逐漸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健分享了從柔性&&到敏捷製造的實踐經驗。柔性&&的出現,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它能夠根據不同任務需求,快速靈活地調整衛星&&的功能和性能,實現多種任務的兼容。

  “商業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航天生態。”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挺指出,在這一背景下,探索技術創新路徑、把握市場發展脈搏、深化産學研用融合,是推動我國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地方産業集群的崛起為商業航天注入新動能。哈爾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虹介紹:“哈爾濱新區已集聚50余家商業航天産業鏈企業,形成航天材料供應、衛星零部件生産、衛星應用服務三大産業集群,國家大科學工程‘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則為産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然而,全球航天發展也暗藏隱憂。王冀蓮提醒,當前全球太空形勢呈現“一超多強,結盟發展”的特徵。同時,空間環境惡化問題也不容忽視:“人類發射航天器超2.1萬個,有效運行約1.1萬個,10厘米以上太空垃圾近5萬個,1—10厘米碎片超120萬個,這對未來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同時,法規體系建設滯後亟待解決。王冀蓮認為:“太空經濟的巨大潛力有望促使商業航天成為立法新重點。”她建議,我國應加速構建新時代太空活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空間活動許可、物體登記等條例,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挑戰之下,“大航天時代”的輪廓已愈發清晰。“通信革命、交通革命、能源革命都將與航天深度綁定。比如全球一小時快速抵達,馬斯克已在推進,我們也在布局。”布向偉&&。(記者 朱 虹  實習生 何 睿)

【糾錯】 【責任編輯:趙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