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8月5日電(記者張陽、邱婧熠)近日,來自湖北武漢的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跨越千里,深入長江源區最大的濕地——查旦濕地,對濕地的健康狀況進行全方位檢查,聚焦凍土融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進展。
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的查旦濕地,是長江南源當曲的發源地。潺潺流水從廣闊的濕地中發源,一路奔流最終與沱沱河等河流相遇,成為長江幹流源頭河段。
這是7月29日拍攝的查旦濕地。新華社記者 邱婧熠 攝
科考隊員帶上一系列檢測設備,徒步跨過無數濕地水塘,來到長江南源當曲源頭取水樣、泥沙樣本等。後續,這些樣本將被帶回實驗室,進行理化性質分析。科考隊員將進一步探究長江南源當曲的床沙組成和徑流形成過程,以及濕地和河流之間的補給關係。
濕地為植物生長、動物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裡雖然水草豐美,但生態卻很脆弱。氣候變暖背景下,部分濕地出現退化,對長江源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記者在通向當曲源頭的一處陡峭的山坡上看到,原本應該儲存水的部分淺坑,卻早已乾涸無水,附近植被明顯較為稀疏,這是植被退化的明確例證。
部分濕地為何退化,未來濕地將向什麼方向演化?科考隊員&&,目前仍在進一步研究中,尤其是在高原高寒地區,濕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補給關係因為凍土的存在而變得非常複雜,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不少空白。
來自長江科學院岩土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范越正在和隊友使用探地雷達,對濕地邊的土地反復掃描。“探地雷達相當於眼睛,通過電磁波的反射,可以透視地下水和凍土的位置與深度,為解譯氣候變化對長江源區‘地下水—凍土循環演變’的影響機制提供原始數據。”范越説。
7月29日,范越(右一)和隊員們使用探地雷達對濕地邊土地進行掃描。新華社記者 邱婧熠 攝
由於探地雷達的間接觀測存在不準確的可能性,科考人員將濕地覆蓋區的一處廢棄水井改造為地下水多要素長期觀測井,佈置了自動化監測設備,將提取的數據與探地雷達的數據相互校正。
據了解,科考人員已經實現連續4年對查旦濕地地下水與凍土關係的多維度連續監測,初步發現永久性凍土厚度減少,而季節性凍土厚度增加。更多規律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在查旦濕地,科考隊員圈出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地樣方,以樣方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每隔2米設置一個監測點,再將土壤綜合傳感器插入監測點,監測儀上就會顯示出土壤的實時溫度和濕度。科考人員還用鏟子取出一塊含根係和植被的泥土,記錄有機質層的厚度,進一步研究植被和土壤濕度、凍土退化之間的協同變化關係。
7月29日,科考隊員正監測土壤的實時溫度和濕度。新華社記者 邱婧熠 攝
“我們要對查旦濕地進行系統保護,最起碼要把規律先搞清楚,有個準確的認識。如果基礎規律掌握了,後期濕地某些指標出現異常變化,比如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凍土層的快速退縮,就可以提前預警。”范越&&。
凍土融化不僅影響地下水、地表水的變化,凍土中儲存的大量有機碳,還會對高原乃至全球碳循環造成影響,可能加劇溫室效應。
長江科學院空間信息所張雙印博士&&,通過多種手段,科考隊員初步監測到了濕地不同地表區域溫室氣體的動態排放規律。初步結果顯示,查旦濕地溫室氣體排放在空間上存在差異,且熱融湖塘是溫室氣體交換最活躍的“熱點”區域,其源匯變化受到土壤呼吸、凍土消融、植被狀況等多因素影響。
高原濕地具有生態蓄水、水源補給、氣候調節、固碳增匯等生態功能,對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平衡、凈化江源水質有重要作用。江源科考“把脈”長江源區最大濕地,對高原凍土融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課題的探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