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要有高學歷了?
日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輕量化與續航力俱佳的肌腱倣生機器人“學霸01”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為戲劇與影視(全日制)專業2025級新生(博士,學制四年)。而它的物理“前身”大家並不陌生——今年4月北京舉辦的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上斬獲季軍的“行者二號”,由上海理工大學李清都教授團隊研發。
當機器人接過錄取通知書,“佔用博士名額”“浪費教育經費”的質疑聲也接踵而至。其實,該項目在多個維度具有積極建設作用,是一場值得關注的創新實驗。未來成果幾何?公眾不妨多些包容和耐心,拭目以待。
從研究維度出發,這是“數字演藝設計”的跨專業探索,融合戲劇學、計算機科學與認知科學,讓“硬核科技”與“美學表達”碰撞出火花。根據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聯合設計的培養方案,“學霸01”將深度學習戲曲、表導演、編劇、舞美等課程,重點研究基於LSTM(長短期記憶網絡)的劇本生成技術“動態敘事算法”,産出具有學術價值的人工智能演藝創作案例,並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建設。這樣的跨界,為研究創新和人才培養開闢了全新路徑,有助於表演藝術在數字時代構建新範式、煥發新光彩。
從教育維度審視,這是技術賦能教學的深度試煉,為教育模式革新提供鮮活樣本。放眼校園,機器人常態化輔助教學實踐的案例十分生動:在河北邢&市郭守敬小學,體育助教機器狗帶領學生跑步熱身、參加運動會開幕式節目表演,課堂助教機器人為學生們講解光影知識,還會點名學生互動問答。這類場景讓課堂趣味倍增,科技啟蒙落地生根。而“學霸01”攻讀博士學位,更是將這種探索推向了深層次。教學相長,當學生變得不知疲倦、精力無限、學習能力飆升,高等教育的供給勢必需相應調整。這就從另一個方面打開了AI賦能高等教育的可能空間。
從更廣泛的社會維度考量,這是挑戰固有認知的先鋒實驗,是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時代注腳,不僅考驗着社會的包容度,更彰顯人類推進文明進步的勇氣與遠見。誠然,培養“學霸01”確需設備、經費與師資投入,但科技創新從來需要先行者。就像早期互聯網研究也曾因為耗費大量資源而遭受諸多質疑,如今卻深刻重塑世界。人機協同是科技浪潮下的大勢所趨,人機共融的文明形態也終將到來——人類為機器注入人文溫度與倫理指引,機器則拓展人類的研究效率與創意邊界,在能力互補與價值共生中構建更高效、更美好的運作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學霸01”和博士生同堂學習、並肩科研,興許能為智能時代的發展道路點亮又一座燈塔。
路漫漫其修遠兮。當“學霸01”們加速上下求索,我們的心態亦需與時俱進。對這次嘗試,不妨以前瞻眼光看待、用開放心態護航。與其糾結機器人入學是否擠佔機遇,不如在爭議中凝聚共識,鼓勵先行者摸着石頭過河、積累經驗。若“學霸01”真能為科藝融合、人機共融帶來更多驚喜,那麼社會給予的包容氛圍,本身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積極推力。(陳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