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9日電(記者 陳聽雨)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於7月26日-28日在上海舉辦。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丁奎嶺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AI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未來的AI將發展成一個無處不在、簡單好用、又能自我演進的工具包,同時也將成為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重塑變革的有力“推手”,高校應當擁抱AI,用AI來驅動重塑,推動全方位的變革。
大模型推動科研範式加速向“通用科學智能”邁進
當前,機器學習在科研工作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I for Science正引發科研模式變革。丁奎嶺認為,技術的變化源自科學源頭的創新,源頭的創新極大地加速並影響技術的變革和快速迭代。AI技術之所以對科技、經濟、産業乃至社會整體的發展都産生了巨大影響,“是因為它影響了前端,影響了源頭。”
“過去科研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調研文獻,調研科學前沿發展的程度,目前尚存哪些問題。有了AI for Science的一些大模型,使得這些工作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模型還可以針對科研人員的要求和目標,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對過去科研範式的一種變革。”丁奎嶺説。
“未來,通過機器人和自動化無人實驗室,使材料的創制、科學實驗都可以在無人狀態下自動高效地完成,這會極大地加速科學研究的進展。我想這樣的日子已經到來。”丁奎嶺稱。
今年年初,來自中國的現象級AI産品DeepSeek,僅用7天時間便實現了用戶量破億,再度引爆生成式AI和大模型話題。
對此丁奎嶺&&,“DeepSeek的出現確實是現象級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隨着技術的進步會不斷迭代,DeepSeek向前跨出了一步,未來類似DeepSeek的現象級模型或工具會不斷涌現,不斷迭代,使得科學革命的工具越來越好用,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高效,越來越精準。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還攜手深勢科技,依託共同發布的Innovator科學基座大模型推出了通用科研智能體“SciMaster”。
對此丁奎嶺稱,科學研究與通用大模型不同,需要更加精準地理解已有知識中最核心的內容,並針對科研工作的要求和目標,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科研大模型推動着科研範式加速向“通用科學智能”邁進,能讓更多人得以參與到科研中來。
高校要培養能夠改變未來人工智能的人才
當前,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焦點。《“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丁奎嶺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核心的是人才的培養。“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有能力去顛覆現有的技術,甚至能夠開闢新的道路。特別是在基礎科研層面,在原理、架構這些科研基座層面,能夠做出變革性的工作。”
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成立,通過超前的布局和全新的體制機制,致力於産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成果,自主培養人工智能的卓越領軍人才,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在2025年計算機科學排名“CS Rankings”中,上海交通大學在計算機學科的人工智能分項位列排行榜全球第一。
丁奎嶺&&,大學是基礎研究的策源地,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我們毫無疑問地要主動去擁抱AI技術帶來的科研變革,去擁抱AI for Science,將AI for Science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推動科學研究的快速進步。作為高校,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來改變未來人工智能的人才。”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更是年輕人事業。過去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以學科作為基礎的。未來將越來越呈現出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各學科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這就更加是年輕人的事業。年輕人基礎好,有強烈的創新意願,有活力。只要把基礎打好,我覺得年輕人可以在科研領域大有作為,未來的科學發展要靠年輕人!”丁奎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