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生命科學領域的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運行十年來取得豐碩成果。7月26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十周年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舉行。
7月25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核磁系統科研人員介紹取得的科研成果。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蛋白質是所有生命形式與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和功能執行者,蛋白質科學是生命科學的制高點。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於2015年7月28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黃政仁介紹,蛋白質設施針對蛋白質的時空複雜性與多樣性,依據不同儀器設備特有的時空分辨率,共組建九大技術系統,建立了從蛋白質樣品製備、結構解析到功能研究的完整技術體系,是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
開放運行十年來,蛋白質設施共服務全國504家單位,支撐超過2500個研究團隊、累計10萬餘人次用戶開展實驗研究,支撐完成科研課題超13400項,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4000余篇。在疾病機理解析、創新藥物研發、合成生物設計等前沿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推動了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在提升我國生命科學原始創新能力和生物醫藥自主可控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月25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工作人員介紹展示的蛋白質結構模型。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蛋白質設施與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免疫化學研究所聯合建設的“中國蛋白質結構數據庫”(PDBc),於2022年正式加入國際蛋白質結構數據庫組織,在世界蛋白質結構數據庫的版圖上點亮了“中國地標”。目前,我國産出的結構生物學新數據已佔世界19%、佔亞洲65%,我國産出的實驗結構數據95%均由PDBc審校註釋,支撐了我國生命科學數據開放共享。
十年來,蛋白質設施團隊堅守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從基礎科學研究到産學研協同聯動、從一線用戶服務到推動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大科學裝置人的工匠精神與科學家精神。面向未來,蛋白質設施將繼續錨定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着力構建結構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技術新體系,為我國搶佔生物技術制高點注入強勁動能。
“如果將蛋白質設施1.0版比喻為生命科學的‘綜合性三甲醫院’,未來的2.0版將建成生命科學的‘數據生産力&&’,打造世界級蛋白質科學研究與智造基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吳家睿説。(張建松 李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