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展區的CR450BF動車組。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全球最快高鐵列車”CR450動車組,最高時速達600公里的超導電動高速磁浮樣車,世界首&雙結構式硬岩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舉辦期間,我國一系列先進鐵路技術和裝備集中展示,彰顯了中國高鐵領跑世界的自信與實力。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鐵路、公路、水運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員丁金學&&,當前傳統交通運輸與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深度聯動,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孵化&&和廣闊的應用場景。
高鐵技術持續突破
在與大會同期舉辦的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上,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展區人頭攢動,觀眾被這裡展出的CR450動車組樣車吸引,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運營時速高達400公里的全球最快動車組。
“作為新一代高速動車組,該車型通過技術優化,實現運行阻力降低22%,牽引效率提升4%,整體減重10%,能耗下降20%,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節能、更舒適、更環保、更智能等特點。”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主任設計師王雷介紹。
對中國鐵路來説,這個速度還不是極限。7月4日,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園區,記者登上一輛設計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該車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牽頭研製,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成果。專家&&,它可以填補航空與輪軌高鐵之間的速度空白,實現500公里城市群內的快速通勤,1500公里城市群之間的同城化交通,以及超遠距離高速走廊化交通,為助力完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新引擎。
“中國修建高速鐵路面臨的地質條件及氣候環境非常複雜,在世界上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完全依靠自主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工程建造技術優勢。”國鐵建設部工程管理處處長薛暉説,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橋梁設計建造技術和現代化的施工裝備,攻克了城市區大直徑盾構隧道、擠壓性圍岩隧道修建技術難題。
聰明車駛上智慧路
打開手機設置目的地,輸入密碼開門上車,輕劃後排座椅屏幕開啟行程,車輛自動關門啟動。日前,在位於北京亦莊的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記者打了輛自動駕駛車——蘿蔔快跑。行駛途中,車輛無論是起停還是轉彎都平穩順滑。
上述場景的實現,得益於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去年5月,百度發布全球首個支持L4級自動駕駛的大模型Apollo ADFM。”百度自動駕駛基礎模型部高級經理董芳芳介紹,該款大模型可兼顧技術安全性和泛化性,既能做到安全性遠超人類駕駛員,還能實現城市級全域複雜場景覆蓋。
“人工智能正開啟交通運輸行業的全新變革,尤其在自動駕駛領域已展現出巨大潛力。”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自動駕駛行業研發中心副主任李宏海説。
2020年9月,北京市建設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完成“智慧的路、聰明的車、實時的雲、可靠的網和精確的圖”五大體系建設,探索經濟合理的車路雲一體化解決路徑,加快實現L4級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規模化運行。
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峰介紹,截至目前,示範區已有35家測試企業累計部署超1000輛自動駕駛車輛,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4000萬公里。
“當前,自動駕駛已從道路測試、示範驗證階段邁向商業化運營的關鍵時期。隨着大模型技術進步,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實現更廣泛的商業化應用,改變出行和物流運輸方式。”李宏海&&,新一代人工智能還帶來了數據安全、新業態治理方面的挑戰。這些都需要積極研究、妥善應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航運更加安全智能
船行海上,空中的風、水上的浪、海底的石,都是需要駕駛者格外關注的因素,再加上不時出現的雨雪霧等惡劣天氣,航行安全保障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
清晨,薄霧籠罩海面,一艘巨輪緩緩駛入青島港主航道。在引航艇駕駛室,引航員面前的屏幕清晰顯示着周邊船舶動態、實時潮流數據以及低能見度下增強的航道監控畫面。
青島引航站副站長張法説:“有了這套智慧眼,心裏更有底,決策更快,靠泊更精準。”他所説的“智慧眼”,指的是青島引航站的智慧引航服務&&。
引航是港口生産的重要環節,對維持水運秩序和保障船舶安全具有重大作用。近年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下,傳統引航作業更安全、更精準,港口物流效率實現大幅提升。
“青島引航站智慧引航服務&&於2022年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張法介紹,&&通過部署小物標雷達系統,增強對海面漂浮物的探測能力,幫助引航員及時準確發現碰撞危險。此外,引入北斗高精度差分服務模塊,使引航員攜帶的移動終端實現厘米級精度的定位導航;通過低能見度航道監控系統,實現惡劣天氣條件下監控視頻成像功能,有效提升對通航水域監控能力。
引航作業從傳統走向智慧,是我國航運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的縮影。在日前舉辦的2025年航運新質生産力發展研討會上,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柳鵬介紹,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國際海運的改革創新和科技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基本建成了行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當前,要深化推進航運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發展,還需要進一步通過科技創新,擺脫傳統的增長方式,淘汰落後的高能耗、高污染裝備,催生航運新模式、新動能,提升航運業新價值。
柳鵬建議,要開展人工智能+船舶、人工智能+港口等行動,構建算法庫,形成高質量的數據集、工具鏈和海運垂域大模型,不斷豐富應用場景。加強重大技術的突破,強化極地航行船舶、新能源船舶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加快傳統碼頭的自動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加強關鍵裝備的研發,加快船舶智能係泊、智能導航終端、港口巡檢和應急智能機器人等新裝備的研發應用。(記者 齊 慧 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