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3 08:31:45
來源:經濟日報

“人工智能+”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

字體: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對人工智能和製造業發展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産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出現重大突破,作為典型通用目的技術的賦能作用進一步增強,中央明確提出開展和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我國製造業面臨着國內生産要素成本上漲,國際上貿易戰、科技戰等進一步推高出口成本、加大供應鏈中斷風險等挑戰。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能夠重組製造業生産要素、産品架構、生産流程和供應鏈,使其在生産效率、産品性能、商業模式、價值鏈地位等方面實現重大飛躍,保持和增強全球競爭力。

  認清産業發展現狀和趨勢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産邏輯,推動製造業加速步入“智造時代”。這既是技術賦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製造業本身發展的大勢所趨。

  先看製造業發展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低成本競爭優勢。在初期,低成本優勢主要來源於豐富且工資水平低的勞動力供給,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産業鏈垂直分工,在服裝、玩具等典型勞動密集型産業形成價格優勢。隨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與此同時製造業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技術創新,生産規模持續擴大、産業鏈分工日益細化、技術水平穩步增強,推動低成本優勢擴展到完善的産業配套、不斷提高的生産效率以及生産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經濟等優勢。近年來,由於工資水平、土地和不動産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低成本和價格競爭力削弱。逆全球化抬頭、大國博弈升級,不僅進一步抬高製造業出口成本,而且加大了産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産業鏈外遷壓力加大。製造業需要通過産業結構調整、要素結構優化、産品結構升級等重塑競爭優勢。

  再看人工智能對製造業的賦能。工業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在製造業的早期應用,主要應用於生産連續性高、繁重、危險以及精準度要求高的領域,以汽車産業的焊接、噴塗環節與電子信息等産業的精密加工環節為代表。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顯著提高了汽車、電子等産業的生産效率、産品性能,成為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深度學習技術顯著增強了人工智能的性能和適用範圍,大數據分析、機器視覺等數智技術在工業質檢、遠程監控、設備健康管理等領域獲得實際應用,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和製造業智能化轉型。近年來,大語言模型的突破使人工智能從感知向認知、從分析判斷式向生成式、從專用向通用轉變,並拉開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但能生成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而且能生成設計方案、軟體代碼等更具專業性的內容,具有很強的人機交互能力。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通過創新模型架構、優化算法,顯著提升了模型訓練效率、降低了訓練和運營成本、優化了性能,加快了大模型的應用進程。AI智能體和具身智能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方向,進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在製造業領域,針對特定行業的垂直大模型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具身智能增強了機器人、生産設備與操作人員的協同配合能力,工業智能體實現“知識+經驗+推理”的完整智能閉環,使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和自適應能力的智能製造得以真正實現。

  把握深度融合的發展邏輯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成熟,在製造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僅表現在加工製造過程,而且表現在從研發設計到産品再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不僅表現在工廠、企業內部,而且在企業所處的整個供應鏈和商業生態也大有用武之地,實現了製造業全鏈條、全領域、全周期的智能化升級和競爭力提升。

  通過提高生産效率增強綜合成本競爭力。同歷史上出現的蒸汽機、電力等通用目的技術一樣,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突出表現在生産效率的提高上。一是通過要素替代提高效率。製造業的綜合成本不僅取決於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勞動生産率的高低對綜合成本也具有重要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可對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形成替代,減少勞動投入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産率,從而保持綜合成本優勢。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使用帶來的效率提升有效減輕了生産要素價格上漲對綜合成本的影響。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産品質量檢測的精度和速度方面表現出遠超人力的優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産品研發、産品營銷等方面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代替客服人員提供全天候的客戶支持服務。二是通過改善良品率提高效率。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監測和預測生産設備的運營狀況和産品質量,通過對生産設備故障進行提前預測和預防性維護,可以避免設備故障導致生産中斷所造成的損失,通過對生産工藝的動態優化提高産品良品率,保障産品質量的穩定。三是通過精準響應降低成本。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製造企業基於歷史銷售、産品使用和市場變化等數據,精確預測市場需求變化,制定更精準更合理的排單定産、原材料採購和庫存管理計劃,減少物料和資金佔用,降低綜合成本。

  通過提升産品性能和功能增強産品市場吸引力。一是洞察用戶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産品。通過對産品運行或用戶使用習慣、用戶反饋信息等數據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快速生成用戶所要求的産品配置、外觀設計和功能組合。在機器人、3D打印、智能製造系統的支持下,還能夠以更具競爭力的成本為用戶開發和生産定制化産品。二是通過深度集成,提供智能産品。人工智能呈現與包括投資品和消費品在內的最終産品高度融合的趨勢,智能化産品具有超過傳統産品的性能,很多還具備了傳統産品沒有的優異新功能。産品的智能化水平不但影響着産品受歡迎程度,而且能夠提高産品附加價值,抵消成本上漲的影響。三是基於産品提供增值服務。智能産品可以更高效地與用戶互動,及時響應用戶需求,提供在線監測、專業性建議等個性化增值服務。製造企業在通過增值服務的銷售、訂閱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用戶黏性。此外,人工智能通過改進産品設計、優化生産流程而實現原材料和能源節約,使工業生産過程和工業産品更加綠色低碳,順應了綠色消費新趨勢。

  通過數據連接增強全球供應鏈掌控力。製造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産品的性能、價格、品牌等因素,對供應商、銷售渠道的影響力也是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製造企業增強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力。一是精準掌握市場和供應鏈信息。基於智能産品、智能工廠和智能供應鏈,製造企業實現了對生産、物流、市場、用戶等産供銷各環節的在線連接和數據連通,實時掌握整個生産流通過程的動態和市場需求變化,改變了傳統製造企業對供應商和用戶情況缺乏了解的情況。二是增強對用戶的影響力。借助於製造企業自建電商&&或第三方電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用戶進行畫像、精準進行産品推送,加強用戶之間的互動,改善用戶體驗、提高購買轉化率。還要看到,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跨國採購商掌控全球供應鏈的狀況,增強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有力促進了中國製造的産品走向國際市場。

  通過與顛覆性創新融合形成新興産業競爭力。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深入推進,顛覆性創新持續涌現,並不斷轉化為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形成增長潛力大、增速快的新興産業。在新興産業領域,世界各國處於相同的起跑線上,成為後發國家改變傳統産業落後狀態、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契機。人工智能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的主要通用目的技術,與國民經濟各産業領域深度融合,因此由顛覆性技術産業轉化形成的新興産業必然具有智能化特徵。例如,在低空經濟中,智能化不僅是低空飛行器的發展方向,而且低空基礎設施、空中交通管理也離不開人工智能的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與顛覆性創新的融合有助於我國在一系列新興製造業領域培育形成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找準重塑優勢的實踐路徑

  以“人工智能+”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既要看發展基礎,把握獨特優勢,也要認清短板,找準發展方向。我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工智能技術和産業正在快速發展,加上齊全産業門類、完整産業鏈條、巨大産業規模帶來的豐富應用場景、海量數據,為人工智能在製造業的應用提供了條件。但在具體實踐中仍存在技術、基礎設施、資金、人才等方面的障礙,亟待精準發力、盡快破解。

  鼓勵關鍵技術創新。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體等核心技術,支持各類企業繼續推動大語言模型的模型架構創新和算法優化,鼓勵具身智能、腦機接口、工業垂直大模型、工業智能體等領域的創新創業,擴展人工智能在製造業應用的能力邊界和場景。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方向,合理規划算力基礎設施的類型結構、空間布局,適度超前進行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光纖和5G專網對製造業園區的覆蓋,實現主要製造企業高速互聯網接入。

  促進數據資源開發。加強數據流通和交易規則建設,在保障數據安全前提下推進公共數據開放、企業數據流通和交易。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加強企業內部以及與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數據連接,加強對本領域工業知識的總結,構建工業專業知識庫和高質量工業數據集。

  支持智能製造發展。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垂直工業互聯網&&、垂直大模型和工業智能體,並向供應鏈企業開放。建議在大規模設備更新中加大對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應用智能製造設備和系統的支持,可考慮通過相關服務券等形式支持製造企業智改數轉。

  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在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理工科專業增設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課程,培養一批既懂行業知識又懂人工智能的複合型人才。通過網絡課堂、線下培訓等形式,加強對製造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人工智能知識素養與業務技能培訓。

  (李曉華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