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7月1日電(記者王賢思)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係外行星/太陽系小行星研究團組的科學家近日首次測定了福後星族部分成員的密度和多孔度,並推測這一古老的小行星族,極有可能是高鐵球粒隕石的“太空母體”。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天文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44顆福後星族的小行星,通過創新性地結合反照率與相位曲線特徵,排除了3顆“假冒”成員,最終鎖定41顆“真正家族成員”並進行分析。
“就像是給福後星族做了一次‘體檢’,我們不僅測量了它們的大小、形狀、自轉狀態,還首次‘稱’出了部分成員的‘體重’,即密度和多孔度。”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王曉彬研究員介紹,以前人們只能識別這一家族的存在,卻難以了解它們的內部結構和演化過程。
研究發現,福後星族小行星的自轉軸的傾斜角呈現規律性分佈,正轉小行星趨向35度,逆轉小行星集中在155度附近。碰撞形成的正轉碎片被向外推,進入與木星的3:1平均運動共振帶,進入共振帶的碎片會被彈到地球附近,成為近地小行星。
此外,研究首次得到了5顆福後星族小行星的密度和多孔度。其中,小行星(852)的密度最大,達到3.54克/立方厘米,接近高鐵球粒隕石的平均顆粒密度;小行星(290、587、1164)的多孔度超過41%,呈現出典型的“碎石堆”結構。這一“親子鑒定”幫助研究人員推測出福後星族是高鐵球粒隕石的母體來源。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高鐵球粒隕石的母體來源,其軌道演化過程還解釋了近地小行星的形成機制。”王曉彬説。這一“體檢套餐”也將用於分析巡天空間望遠鏡獲取的太陽系小行星多色測光和光譜數據,進一步挖掘更多小行星家族的秘密。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