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陳聽雨)前不久,由中國雷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第五屆雷達未來大會在安徽合肥閉幕。6月9日,中國雷達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煥勝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隨着科技的持續進步,新興技術與雷達技術的融合日益緊密,雷達技術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雷達技術的應用已全面拓展至民用領域,産業規模迅速擴張,新質生産力正不斷涌現。
搭建交流合作&&,展示創新成果
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關鍵技術,雷達被譽為科技皇冠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張煥勝&&,雷達行業具有專業門類齊全、高端人才匯聚、技術成果豐碩、應用場景廣泛、創新潛力巨大、産業拉動效應強勁的獨特優勢,是科技領域的重要力量,既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電磁盾牌”,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科技引擎”,在國防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雙重價值。
據張煥勝介紹,第十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以實物展示、學術交流、貿易洽談、專業賽事等為主要內容,旨在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展示全球雷達及相關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成果,推動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的融合發展,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助力構建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雷達産業體系,打造中國雷達民族品牌。
本屆博覽會以 “共享創新成果,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活力”為主題。對此,張煥勝&&,隨着技術的持續進步,雷達技術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如今,雷達技術的應用已從早期的軍事領域,全面拓展至民用領域,廣泛應用於智能汽車、低空經濟、機器人、氣象預報、交通管理、航空航天、海洋探測、資源勘探、災害治理等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産業規模迅速擴張,新質生産力不斷涌現。
張煥勝介紹,本次博覽會期間,舉辦了多場學術交流、貿易洽談和專業賽事活動,通過大型展覽、雷達未來大會、軍貿與外賓系列活動、雷達之夜、投融資對接會、雷達文化與科普活動、低空經濟實景展示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我國雷達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網信體系建設實力,促進了技術交流,深化了産業合作。
與此同時,雷達未來大會設置了1場主論壇和17場分論壇,分論壇以“雷達與”為傳播語,聚焦前沿技術突破、産業鏈安全暢通、創新路徑融合,共同探索雷達技術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拓展應用,促進雷達及相關電子信息行業融合創新發展,實現雷達及相關行業攜手做強做優做大。
博覽會期間還舉辦了投融資高峰論壇,組織重點領域供需對接會,搭建高效合作&&,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企業賦能,尤其是中小企業,有效提升産業鏈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雷達文化與科普”主題展覽,從科普雷達知識、傳承科學家精神、展現大國重器三個維度出發,通過實物展示、圖文介紹、互動體驗等多樣化形式,向公眾普及雷達原理、發展歷程、應用領域等專業知識,廣泛傳播雷達文化。
技術融合助力雷達行業變革
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如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與雷達技術的融合日益緊密,技術融合為雷達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和機遇。
張煥勝&&,與光學等其他手段相比,雷達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工作能力,在夜間、煙塵、雲霧、暴雨、暴雪等低光照或惡劣天氣條件下也可正常工作,環境適應性強,特別適合用於智能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無人系統,但目前成本仍然較高。雷達正以低成本、小型化技術為戰略支撐點,加速向消費級市場滲透,推動産業格局向 “全民普惠”躍升。未來,雷達技術將以“芯片化、泛在化、智能化”為演進方向,深度嵌入智能終端與城市基礎設施,重構“芯片設計 - 算法開發 - 終端應用”的垂直産業鏈,以“無處不在的感知能力”成為智能社會的底層技術基石,開啟“感知即服務”的産業新格局。
他&&,下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將進一步突出展示雷達在新興技術領域的應用,助力“雷達走進萬家”,進一步打造中國雷達民族品牌。
中國雷達行業協會於1990年12月13日經民政部批准成立並註冊登記,協會的行業管理部門是國家國防科工局,現有單位會員單位400余家,個人會員5000餘人,下設1個行業科技委、8家分會,擁有2家子公司、3冊協會期刊、2個會展&&以及2個論壇活動。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雷達領域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組織,中國雷達行業協會是服務政府、企業、經濟社會及會員的橋梁和紐帶,通過推動技術創新與協同,賦能行業轉型升級,引導雷達行業高質量發展,秉持“服務為本、激活資源、群策群力、經營興會”的辦會方針,切實履行職責,致力於打造成為資源匯聚和運作的優質&&。
中國雷達行業科學技術委員會由雷達及相關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和行業資深專家組成的高端智庫,現有成員45位,其中27位為院士。科技委以“出思想,把方向,解難題,聚人才,促發展”為方針,為行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