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照料起居到情感陪伴 養老機器人溫暖幸福晚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08:19: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照料起居到情感陪伴 養老機器人溫暖幸福晚年

字體:

  2025年3月12日,老人在杭州市西湖區社會福利中心與AI大模型養老機器人“小希”進行互動聊天。

  龍 巍攝(人民圖片)

  2025年4月1日,在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師在調試護理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2024年,在上海市嘉定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用於恢復患者下肢的醫療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王 翔攝

  在廣東省深圳市,部分養老院裏有洗浴機器人、大小便護理機器人、輔助行走機器人等多款智能機器人“上崗”;在重慶市,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幫助有肢體功能障礙的老年人進行智能化、個性化的康復訓練;在江蘇省無錫市,養老機器人“大頭阿亮”隨時關照老人吃藥、吃飯和休息,還能連接一系列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裝置;在北京市,老年人陪伴機器人“小麗”集日程提醒、聊天、聽歌、查菜譜、緊急呼叫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陪伴……

  這些形態各異的機器人,不僅能照顧老年人的起居、監測健康動態、輔助康復訓練,還能提供情緒價值,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今年2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産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這一標準規範的率先發布,既是國內智慧養老産業快速發展態勢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國在機器人領域技術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綜合呈現。

  政策的頂層設計與技術的持續突破形成共振,驅動行業從“機械替代”向“智慧共生”進化。科技正讓算法讀懂皺紋裏深藏的情感需求,讓代碼承載孝老敬親的文化基因,當冰冷的鋼鐵之軀與溫熱的人間煙火相遇,養老機器人正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生活陪伴好幫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3億,佔比22%;其中65歲以上人口超2億,佔比超15%。養老機器人的出現,有望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重塑養老生活體驗,幫助老年人有尊嚴生活。

  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家住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的王奶奶癱瘓在床,生活方面存在種種不便。為了幫助像王奶奶一樣的老年人解決生活問題,開平區引入了“硬體+連接+&&+應用”的物聯康養産品體系,為300余戶老人安裝了遠程呼叫器、智能網關等設備,實現了對老人生活安全的實時監測與及時響應。王奶奶對此深有感觸:“這些設備,讓我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

  這種智能服務型的養老機器人不僅局限於家庭場景,在社區與養老機構中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仁泰養老服務中心的智慧&&通過智能門磁可以監測獨居老人家門開關狀態。曾有一次,系統因71歲老人張慕雲家中大門超過24小時沒有開啟而觸發警報,工作人員及時撥打老人電話確認其安全。

  除了智能安全監護,陪伴型AI(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在全國多個養老院、社區進行推廣。這些機器人不僅能陪老人聊天解悶,還具備娛樂互動功能。有的可以播放經典戲曲、老歌,讓老人重溫往日的美好回憶,有的能與老人下棋、玩益智游戲,鍛煉思維能力。它們通過語音交互、表情模擬等方式,與老人建立起情感&&,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

  在上海虹口區的彩虹灣老年福利院,一個陽光明媚的初春午後,89歲的滕泉大老人正興奮地舉着手機問道:“‘小鯨魚’,我的股票還能漲嗎?”他的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周圍一片笑聲。這裡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活動室,而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智慧的學習空間,滕老和他的朋友們正積極參與由院長鄧明星主持的AI大模型應用課程——他們正在學習如何使用一款名為DeepSeek(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軟體。

  鄧明星説:“老人們不太記得英文名,但他們會根據手機上的圖標給這款軟體取名‘小鯨魚’。幾天下來,大家已經學會了基本操作,最常問的問題是關於健康養生的。”這不僅是對現代科技的學習,更是老年人邁向數字化生活的一次勇敢嘗試。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3年左右進入家庭,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5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家庭。”

  在老年健身方面,養老機器人正為老年人提供科學、便捷的運動方案。上海天山路街道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就是智能健身服務的典型代表。這裡為老年人打造了專業的“健身房”,規劃了服務諮詢區、健康檢測區、器械鍛煉區、慢病運動干預區等功能區,配備推胸訓練器、腿部內收外展訓練器等適老化健身器械。老人們佩戴智能手環運動時,手環可實時進行心電監測,並將數據投放在墻上的智能監測屏,方便老人隨時了解自己的心率和運動消耗的熱量。運營單位還會為老人進行體測評估,根據肌肉量等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運動期間通過智能化心電監測系統確保運動安全,讓社區老人享受科學、有效的智慧健身模式。

  讓老年人吃得好,也是養老機器人的工作職責。浙江省嘉興市烏鎮智能養老中心的社區食堂充滿了“科技范”。造型可愛的機器人負責送餐,餐盤可自動識別餐品、計算費用,減少取餐等候時間。就餐過程中,系統還能根據用餐老人的身體狀況,對選擇的菜品進行提示和建議,最大程度實現點餐自動化。

  這些養老機器人打破了傳統養老服務的時空限制,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也能享受到專業、高效的安全監護與生活照料。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養老機器人也在持續升級,從最初的安全監護,逐漸向情感陪伴、生活輔助、智慧健身、健康飲食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就醫問診好嚮導

  健康問題是老年群體的主要生活關切,而搭載現代醫療技術的養老機器人正成為守護這份關切的堅實後盾。當AI算法重構診療精度、倣生機械喚醒肢體機能、智能系統貫通醫療資源,養老機器人帶來的“賽博就醫”,讓傳統醫療跨越空間與能力的邊界,織就一張溫暖而可靠的健康養老防護網。

  在西安,碑林區黃雁社區引入的AI艾灸機器人,能精準定位穴位,自動調節溫度和時長,為患有肩周炎的老人提供有效的治療手段。這款AI艾灸機器人與三甲醫院疼痛科使用的是同一型號,能夠精準定位穴位,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自動調節溫度和時長,標準化執行各種灸法,不僅治療效果顯著,還大大減輕了社區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老人們只需通過附帶的小巧遙控器,就能自主操作機器人,輕鬆享受專業的理療服務。

  在碑林區第一愛心護理院,康復輔助器具外骨骼機器人成為失能老人的“新希望”。68歲的杜宏因長期坐輪椅,肌肉逐漸萎縮,連基本的康復訓練都難以完成。而外骨骼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自從有了這個外骨骼機器人,我可以借助它進行康復訓練和行走,真是太驚喜了。”杜宏高興地説。有着同樣遭遇的七旬老人張先生曾患過腦梗,在下肢外骨骼訓練器的助力下,從基礎的勾腳背、抬腿、屈髖開始,到跨步訓練、上下樓梯、扶桌蹲起等,張先生已經逐漸能以正確的姿勢行走。

  智能醫療的應用還體現在醫院的診療過程中。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AI就醫助理“仁小愛”正式上崗後,為老年患者帶來了極大便利。市民李佳帶着母親就診時首次使用了“仁小愛”,她對此讚不絕口:“我媽媽以前來醫院總是緊張,生怕走錯地方,現在有了AI引導,我們跟着手機提示一步步走,既方便又高效。”“仁小愛”的功能十分強大,它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症推薦合適的科室,並提供實時導航,在患者完成檢查後,還能提供專業的報告解讀服務,幫助老年患者解決就醫過程中的各種難點和堵點,讓他們不再在院內“迷路”。

  在北京某三甲醫院,AI輔助診療系統也在發揮着重要作用。退休職工趙先生來到醫院進行肺結節篩查,繳費完成後,他通過手機在系統預約檢查時間,系統自動將檢查項目安排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避免了因現場排隊改約和檢查時間不同而帶來的反復奔波。在診療過程中,醫生一邊詢問趙先生的症狀,一邊將病情輸入AI輔助診療系統。點擊按鈕後,系統迅速與擁有海量多發病、常見病等病例的國家核心知識庫對接,通過提取和分析患者的歷史病歷信息,給出詳細的診斷建議。醫生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進行綜合評估,列出推薦依據、檢查建議等,大大提高了診療的準確性和效率。

  從社區理療、養老機構康復,到醫院診療、慢性病管理,智能醫療正全方位參與到老年人醫療健康的各個環節,為老年群體的健康保駕護航。

  提升服務精準度

  智能養老服務與智能醫療的發展,為養老機器人産業注入了強大動力,進而推動整個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

  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DeepSeek等大模型的出現,為科技與養老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強勁動力。養老機器人作為其中的重要賽道,吸引了眾多企業的布局,從硬體製造到服務運營,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態勢明顯。

  中研普華産業研究院《2024—2029年養老機器人産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國內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5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

  “目前養老機器人願景大爆發,對於行業來説是個利好。”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説,當前,助浴、助餐、助行等養老機器人需求顯著,今後一段時間,這些解決當前養老痛點的機器人會受到市場青睞。

  當前,市場上的養老機器人按功能和應用場景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康復機器人,功能是輔助失能老人恢復行動能力,如下肢助行器、行走輔助機器人等;二是護理機器人,主要為老人提供日常照護服務,如電動護理床、健康監測、緊急救助等;三是陪伴機器人,功能包括情感交互、娛樂陪伴、家居管理等。

  服務運營層面,醫療科技企業深度布局養老服務領域。京東健康通過“醫藥健康供應鏈+適老化産品”模式,在夯實醫藥健康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豐富養老相關産品種類,其&&上養老相關品牌已超3萬家,商品涵蓋上千個細分類目。未來還將着重補充居家養老尚未普及的專業産品,如助浴椅、坐式淋浴器等。

  儘管養老機器人産業前景廣闊,但也面臨着技術成本高、成熟度低等挑戰。技術方面,部分養老機器人的感知與交互能力仍有待提高,如在深圳養老護理院測試的人形機器人,存在語言識別和理解能力不強、移動速度較慢等問題。成本方面,目前市場上養老機器人價格普遍較高,一款帶有AI人機互動對話、在線醫療問詢等功能的智慧養老機器人價格超過14萬元,高端康復機器人單價普遍超過10萬元,助浴機器人均價3萬至5萬元不等,這使得許多家庭望而卻步。此外,行業標準和規範尚不完善,産品質量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鼓勵企業開發普惠型産品,如單價在5000元以下的助行器;可考慮建立養老機器人租賃制度,降低家庭使用門檻。要將機器人納入“整合照護”體系,與護理員、社工協同服務,例如,機器人承擔基礎照護,人力聚焦情感支持。未來,AI大模型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服務精準度,推動銀發經濟邁向新的高度。(楊俊峰 林嘉凱)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