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多場景應用加速落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08:12:41
來源:經濟日報

具身智能多場景應用加速落地

字體:

  “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形機器人成為當下熱門的科技話題。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方向,具身智能正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産業的重要方向。當前具身智能産業有哪些前沿成果?將給生産生活帶來什麼變化?作為具身智能的理想載體,人形機器人又處在什麼發展階段?産業發展還面臨哪些堵點難點?帶着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多家企業,探索産業發展新動向。

  4月19日,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鳴槍開跑,看著以往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照進現實,圍觀網友們不住發出讚嘆。這些身姿靈活、步伐敏捷的“參賽選手”,正是當下備受關注的具身智能領域的前沿成果。

  對許多人來説,具身智能或許並不陌生,從走入千家萬戶的掃地機器人,到餐廳、酒店常見的配送機器人,再到“進廠打工”的工業機器人,具身智能産品正加速滲透進生産生活的各個場景。廣闊的應用空間和發展前景,讓具身智能産業越發受到重視。

  多元場景顯身手

  通俗來講,具身智能就是賦予AI一具物理“身體”。有了“身體”的AI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互動,並在互動過程中學習進化,不斷增長智能。

  近年來,隨着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具身智能在視覺、觸覺、語音等多類型信息的處理上實現了極大進步,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

  在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段視頻:濃煙滾滾的大樓中,一隻四足機器狗敏捷地爬上樓梯,穿梭在樓道的各個房間進行“搜索”。利用先進的傳感系統,這只機器狗能將火場中探測到的着火點、煙霧毒性、被困人員位置等信息及時傳送給後方指揮中心,幫助消防員制定和調整救援策略。此外,它還能運送救援保障物資,幫助被困人員自救。

  “我們積極布局倣生機器人領域,面向市場推出了多款四足機器人。”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鵬介紹,公司研發的警用系列機器狗多次參與各地公安實戰,應用在街面警務巡邏、重大活動安保、無人裝備協同等場景中。

  四足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産品中應用較為成熟的一種形態,按照具體用途和使用場景,具身智能還有人形機器人、無人車、無人機等多種形態。目前具身智能産品的商業化進程不一,一些非人形具身智能産品已在餐飲服務、工業製造、醫療等領域實現比較成熟的商業應用。

  身高1米左右,柱形“身體”上分出4層空間,頂端的橢圓形電子屏上眨着一雙大眼睛,像一張可愛的娃娃臉。這是擎朗智能開發的配送機器人,可以在餐廳、酒店等場景完成餐品配送,不僅能自主規劃配送路徑,還能及時避障。“我們還擁有清潔機器人、消殺機器人等多個品類,目前公司商用服務機器人已累計出貨10萬餘&。”擎朗智能創始人李通説。

  在工業製造領域,具身智能的應用不僅能提高生産效率,而且讓安全生産更有保障。走進節卡機器人的展廳,只見一群協作機器人正在演示工業製造場景的作業情況:組裝、焊接、搬運……一個個動作流暢精準、有條不紊。其中,一台k-1人形雙臂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台機器人能實現動態路徑規劃、精準控制及雙臂協同避障等功能,可以在零部件高精度裝配及線纜接插等柔性化程度較高的生産環節與工人實現協同作業。”節卡機器人産品線總經理劉博峰介紹。

  憑藉優異的認知規劃能力和高精度的運動控制能力,具身智能還可以為醫療行業賦能。在浙江伽奈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一台名為“CT介入手術導航定位系統”的智能醫療設備。這&設備不僅配備了靈活精準的醫用機械臂和高精度光學雙目導航相機,還搭載了一套智能軟體系統,可以在醫生進行穿刺介入手術時精準識別目標病灶並規劃最佳穿刺路徑,從而提高手術精準度和效率。

  “在這套設備的輔助下,醫生可以高質量完成手術操作,大幅提升手術效果。”浙江伽奈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強説。

  這些身懷絕技的機器人充分展示了具身智能的特點和優勢:具身智能不僅是一件機械品,更是一個智慧體;不但能夠實現機械操作的高效率和高精準度,還能憑藉智慧去認識環境、作出決策並執行任務。將這兩點特性結合起來,具身智能應用前景可謂廣泛:在工廠裏當“打工仔”、餐廳裏做“服務員”、家庭中當“保姆”……隨着技術成熟度日益提升,具身智能的應用空間正不斷被打開。

  人形産品落地可期

  在所有具身智能産品類別中,人形機器人格外受關注。因為具有類人的外形,人形機器人能更好適應生産生活環境,被認為是具身智能最理想的載體之一。

  從便利店的貨架上取商品、在廚房做三明治、到奶茶店刷洗杯子、進臥室疊衣服……在智元機器人的數據採集中心,一幕幕尋常生活景象裏的主角通通換成了人形機器人。雖然它們的動作看上去生澀遲緩,但如幼兒蹣跚學步一樣,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在一次次練習中,採集大量真實數據來掌握一個動作、學習一項技能。這是它們走向應用的必經之路。

  從學習技能到實際應用,人形機器人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記者調查了解到,人形機器人實現規模化應用還需要跨過三道門檻:技術難度、高製造成本和安全風險擔憂。

  具體來看,在一些開放式場景中,需要人形機器人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運動控制和人機交互能力,並有足夠的續航能力,但目前相關軟硬體技術仍需進一步突破。人形機器人對靈活度要求更高,需要更多關節和高精度部件,所以無形中增加了生産成本。此外,如何確保人形機器人應用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影響其商業化落地的關鍵。

  雖然面臨重重難關,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腳步沒有停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工業製造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最先規模化應用和商業化落地的場景。

  “人形機器人可能在工業場景率先落地,一方面是因為製造業勞動力缺口不斷擴大,有很強的需求驅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工業製造場景相對結構化,更便於人形機器人融入環境。”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説。

  據了解,當前人形機器人在工業製造場景的應用已處於商業化落地前期,一些企業的産品已進入製造業場景進行實訓和檢測。

  在優必選發布的一段視頻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站在工廠操作&前,用一隻靈巧手穩穩握持電動螺絲刀,將手臂旋轉到合適角度,從一塊面板上取下一顆螺絲釘,隨後調整動作,對準另一塊面板的孔位,按動螺絲刀開關,將螺絲釘釘入其中。此外,它還展示了雙臂協同進行膠水塗抹作業。

  “雖然一些工廠已實現高程度自動化,但有些工作柔性化程度更高,機械臂難以完成,人形機器人則可以進行協同作業。”譚旻介紹,目前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在工廠實訓中主要負責智能搬運、智能分揀、智能質檢和一些精細化操作。

  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介紹,公司從數百種場景中篩選出具有規模化應用價值和潛力的少量場景開展産品應用的早期驗證,目前重點布局在3C電子和汽車製造兩個場景。

  與工業製造場景相比,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服務場景則需要更多突破。

  “家庭是開放式場景,特點是需求多樣化、個性化。人形機器人只有足夠通用、足夠類人才有可能進入家庭。”姚卯青認為,技術發展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進入開放式場景之前,要通過結構化場景、半結構化場景的訓練,不斷積累數據來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水平。此外,還要不斷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通用能力,最終才能具備進入家庭的技術條件。

  在浙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向忠看來,人形機器人要進入家庭場景,還需要在法律法規、保險服務、售後維修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應用生態。“從長期來看,家庭服務場景更具有增長潛力。未來,當人形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將給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革。”向忠説。

  産業鏈協同發展

  在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背景下,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具身智能因蘊含巨大的變革潛力和經濟價值而被廣泛看好。

  一系列利好政策加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並鼓勵發展相關産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紛紛&&有關具身智能産業發展的行動計劃、成立産業發展基金,為産業發展提供政策助力、資金支持等。

  水質好不好,魚兒最知道。“企業無事時不打擾,有需求時立刻上門。”這是杭州君辰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碧璐對當地營商環境的評價。浙江省杭州市通過精細化的政策和服務厚植創新沃土,扶持人工智能産業發展。除了市級統一規劃外,各個區也根據實際情況在政策和服務上加碼助力。比如,西湖區發布了《西湖區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若干舉措》,為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錢塘區大創小鎮在優化服務上下足功夫,2024年企業服務專員累計走訪企業超5000家次,助力企業破解融資、人才、技術等難題160余項。

  努力改善營商環境、積極提供配套服務、強化資源供需對接,在各地共同營造的良好創新創業氛圍中,我國具身智能産業發展迎來春天。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等具身智能頭部企業發展提速,華為、小米等大型科技企業抓緊布局,擎朗智能、節卡機器人等專注垂直領域的機器人企業不斷拓展業務範圍,一些新技術、新成果競相涌現。

  僅今年3月份,國內具身智能企業就傳來不少好消息——

  針對大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的技術痛點,智元機器人發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據了解,這款大模型能利用人類視頻進行學習,且泛化能力更上一層樓,可以部署到智元多款機器人本體上。

  在推動人形機器人應用落地方面,優必選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單機自主向群體智能進化。

  在人形機器人培訓思路方面,擎朗智能提出“機器人崗位化”概念,併發布首款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R1,希望將其廣泛部署到垂直場景進行應用,從而積累海量數據,不斷優化算法,提升産品通用能力。

  行業火熱的發展局面也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走上發展快車道。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靈巧手的供應商,在國內擁有70余家客戶。“我們正被飛速發展的行業推着向前走。目前靈巧手訂單已經排到3個月之後,今年我們還準備擴建廠房,將月産能從200&增加到500&。”公司創始人倪華良説。

  “從電機、電子元器件到芯片、傳感器,再到雲服務、語音交互解決方案等,一家鏈主企業的供應商輻射範圍非常廣。”姚卯青介紹,不久前,智元在上海舉辦了首屆供應商大會,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家供應商參加。強大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為智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身智能不僅賦能千行百業,也能帶動上下游産業協同發展,催生規模龐大的新興産業。”向忠説。頭豹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具身智能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我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達到4186億元。隨着大模型技術不斷突破,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328億元。

  發展短板待補齊

  具身智能産業雖然前景廣闊,但目前也面臨不少挑戰。如果對制約發展的弱項進行一番梳理,技術問題會首先浮出水面,比如算法成熟度不足、硬體耐用性不高、軟硬體解耦難題等。

  “具身智能領域可能也有自己的‘摩爾定律’,未來具身智能的能力可能會以指數級速度增長。”李通説。

  像李通一樣,不少業內人士對具身智能的技術發展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回顧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雖然技術進步經歷過一輪輪波峰波谷,但即使在每一次技術瓶頸期和行業低谷期,與之前的發展階段相比也能看到顯著進步。未來具身智能技術體系也必將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解決技術問題可以交給時間,但在一些外部規則、生態和關鍵變量的構建上,則需要各參與主體充分發揮能動性,積極作為。

  ——行業標準制定待提速。當前,具身智能産業的技術、安全、倫理、監管等標準缺位。“完善標準建設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比如,零部件若有統一標準,不同廠商生産的零部件便具有互換性,可以顯著降低産品生産和維護成本。”向忠認為,推動産業健康發展,需要以統一的技術標準推動基礎共性技術通用化、零部件模塊化、接口統一化。需要制定安全倫理標準,明確機器人的行為邊界、規範倫理和隱私保護等,打消用戶顧慮,提高市場接受度。還要以監管標準促進産業合法合規,確保市場秩序平穩。

  ——基礎生態尚待完善。具身智能産品投入使用後,一方面可能會發生安全事故、隱私洩露等問題;另一方面産品本身也可能會出現故障、損壞等情況。對這些問題做好預案,是推動具身智能産品規模化應用的前提,這就需要從法律法規、保險服務、操作培訓、維修維護等方面搭建完善的基礎生態環境。“當發生損害人身財産安全事故時,責任如何界定、如何賠付補償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有相關的政策法規和配套服務來保障。”姚卯青説。

  ——行業人才缺口待補足。人才是具身智能産業發展的關鍵支撐。多位業內人士反映,具身智能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業,但目前我國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從算法工程師到後期維護人員都有較大缺口。“從産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研發、生産、技術維護和售後服務都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隨着産業快速發展,機器人的投放數量不斷增多,售後維修維護人才短缺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問題。”陳鵬認為,除了要注重對研發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外,也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産業所需的高技術人才和産業工人。(記者 王明昊)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