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既能“上天”又能“下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08:30:56
來源:科技日報

AI技術既能“上天”又能“下地”

字體:

  當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時,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張小虎非常激動。由他帶領的團隊,承擔了航天員運動特性數據採集軟體研製任務。

  “這款軟體通過安裝在天和核心艙內的圖像數據採集單元,完成了相關數據的同步採集和智能分析,為航天員運動特性測量提供技術支撐。”5月5日,張小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這是中山大學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新成果。近年來,該校積極布局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努力佔領先機,不斷贏得競爭優勢。

  構建大智能學科教育體系

  人工智能與病毒發現可以走在一起嗎?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施莽研究團隊給出的答案是:可以。

  傳統的病毒發現方法高度依賴既有知識,面對RNA病毒這種高度分化、種類繁多且容易變異的病毒,識別效率低。

  對此,施莽決定另辟蹊徑,向人工智能要新辦法。施莽團隊聯合阿里雲開發出LucaProt算法,利用AI分析蛋白質序列及結構信息,從全球環境樣本中發現超16萬種RNA病毒,探索了病毒學研究的新路徑。該研究成果於2024年10月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

  “人工智能並不是單一學科或是某一傳統學科的簡單分支,而是一個綜合性、開放型、跨學科的領域。”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為此,我們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高校的優勢,培養學科交叉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他舉例説,DeepSeek核心研發成員辛華劍,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學專業,將邏輯學與人工智能有效融合,推動基礎理論突破。

  近年來,中山大學圍繞“主體、基礎、應用”三個層面,在廣州、珠海、深圳三校區布局人工智能相關學院,集聚近20個學院共同構建大智能學科教育體系。

  中山大學還成立廣東省人工智能通識虛擬教研室,聯合百餘所高校和企業通過混合教研模式推進教學創新,為全校學生開設人工智能和邏輯學通識課程。該校通過構建大智能學科教育體系,打破院係、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形成本—碩—博貫通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用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跨學科人才。

  轉化一大批高價值技術成果

  眼下,正是荔枝開花坐果的關鍵期,中山大學飛鳥團隊接到了許多荔枝園的邀請。種植戶們希望接入“AI管家”,提升荔枝的産量和品質。

  從2023年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石茜帶領飛鳥團隊開始試點“AI+無人機”的智慧種植模式。“通過遙感技術、無人機低空飛巡、AI識別作物長勢等進行農情預警,再由大數據來指導種植,實現對果園的數字化管理。”石茜説,試點後的果園荔枝産量平均增長了20%,品質也有明顯提升。

  今年,飛鳥團隊研發的這套果園“AI智慧管家”,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列為新技術新模式,在全省的荔枝主産區推廣,智慧農業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田間地頭有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的身影,在健康一線也有該校的智慧。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與華為合作研發首款眼科大模型ChatZOC,提升服務效率75%。由中山大學運營管理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將超算智算融合,賦能産業創新。以生物醫藥産業為例,藥物設計及動物實驗驗證時間從2年縮短至49天。

  近年來,中山大學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探索及産業應用領域,積極布局重大科技創新&&,已建設國家級&&5個、省部級&&24個,一大批高價值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人工智能科學的賽道上,中山大學正加速前進。據了解,2020年成立的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將啟動17個研究中心,進一步統籌推進學校智能領域相關學科的跨院係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學校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在人才引育、體制機制、學科建設等方面形成戰略支撐。(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李建平)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