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08:09: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體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字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機遇、培育新質生産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我國實數融合正從頂層設計的“大寫意”進一步走向實操落地的“工筆畫”,實數融合的系統化推進形成一系列突出成果。

  全面認識實數融合的三大“融合”成效

  産業融合,實數融合的場景持續豐富。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加速向千行百業深入滲透,深刻影響並重構着經濟社會結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由2012年的11.2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3.9萬億元,11年間規模擴張了3.8倍。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深度推進,我國已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建成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進近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互聯網+”生活服務成為消費新引擎,我國連續11年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移動支付普及率居全球第一,網約車、外賣配送、數字文旅、在線醫療等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

  要素融合,實數融合的動能更加澎湃。數據要素已經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並列的生産要素之一,逐步融入生産生活各環節,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生産力的關鍵戰略性資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印發,為數據的有序流通、高效利用和安全保障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線上超大規模數據”與“線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疊加效用得到進一步釋放,在智能製造、智慧農業、商貿流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涌現出一批鮮明體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典型場景。近十年來,我國數據商企業數量從11萬家增長到超過100萬家,成為數據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盤活數據要素價值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設施融合,實數融合的底座不斷夯實。水、電、公路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網絡、算力設施、應用設施等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則成為數字時代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升級,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5G網絡已經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算力基礎設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23年底,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居全球第二位。融合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截至2023年底,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超過340個,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9600萬台(套),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實數融合要把握好三個“一體推進”

  未來要進一步推進實數融合,需秉持融合化、系統化、集成化的思維。從應用層面來看,要一體推進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全流程應用;從技術層面來看,要一體推進網聯、物聯、數聯、智聯建設;從生態層面來看,要一體推進科技、産業、資金、人才的全鏈條協同。

  一體推進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全流程應用。社會再生産是生産、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有機體系。數實融合需要圍繞這四個環節全方位深入應用,全面提升社會生産的效率和水平。生産環節,推動數據技術産品、應用範式、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協同創新,賦能新興産業培育壯大與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分配環節,運用數字技術不斷彌合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的發展“鴻溝”,促進區域發展協同化、城鄉資源共享化、就業機會多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流通環節,要強化實數融合的空間溢出效應,破除阻礙商品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壁壘,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消費環節,要圍繞新需求不斷創造新産品新場景,並促進生産與消費的精準對接,在供需互促中提振消費。

  一體推進網聯、物聯、數聯、智聯全方位建設。數字化的本質邏輯是連接、數據、智能。實數融合應全面實現網聯、物聯、數聯、智聯,依託無處不在的網絡、無處不在的數據、無處不在的連接、無處不在的計算,與各個業務場景應用深度融合。為此,要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加快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強化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與開發利用,推動數網、數算相關設施充分融合,推動數據資源在跨地區、跨部門與跨層級之間可信流通。強化人工智能開放賦能,建設數據、算法、算力三元融合的人工智能訓練和服務基礎設施,構建高效協同的人工智能技術産業生態。

  一體推進科技、産業、資金、人才全鏈條協同。數實融合應當以産業鏈為落腳點,實現與其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有機協同,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要圍繞産業鏈構建創新鏈,大力推動數字技術的研發與轉化。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合作機制,暢通創新技術的工程化、産業化機制。要圍繞産業鏈部署資金鏈,培育數字經濟領域的“耐心資本”。鼓勵各地政府投資基金加大對數字經濟的專項投入,撬動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流向數字創新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産品和服務。要圍繞産業鏈建設人才鏈,面向數字化發展前沿培育高質量人才。建立産學研協同的育人機制,着力培養數字戰略科學家、數字領軍人才、數字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多層次人才。

  (關樂寧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産業發展部)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