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戰略科技力量 為新質生産力增勢賦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2 08:27: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集成戰略科技力量 為新質生産力增勢賦能

字體:

圖為在航空工業沈飛民機車間,工作人員進行機身半殼鉚接作業。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主體和能力現代化,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目標在於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以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激活和推動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等各類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高效協同,打造引領新質生産力的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已成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面對國內外複雜新形勢新挑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國家發展從傳統的後發追趕、創新驅動,向超越追趕、創新引領的戰略思維轉型。聚焦戰略必爭、體系必備、發展必需、安全必要的重大需求,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好科技領軍企業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的優勢,培育企業主導型高能級創新聯合體,集成和激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效整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容社會”,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戰略先導支撐。

  新形勢新使命對

  集成戰略科技力量提出新要求

  國際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方面,地緣衝突引發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斷鏈阻鏈的風險逐漸加大。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科技領軍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並在多個顛覆性技術領域實現持續突破,對全球人才和創新資源虹吸效應增大。

  國內方面,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科技創新對産業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亟待進一步加強。雖然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但戰略科技力量的各自定位與布局結構有待優化,並且存在多元戰略科技力量主體間松散耦合、協同低效、利益爭奪、重復研究、成果難轉化、收益分配激勵不相容等痛點難點,導致創新鏈和産業鏈融合不足。尤其是科技領軍企業整體創新能力、集群數量和規模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明顯,科技領軍企業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主導性作用發揮不足。

  同時,制約科技力量發揮作用的卡點堵點仍然存在,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生態不夠理想,戰略科技力量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産力的成效亟待提升。

  打造引領新質生産力的科技先導能力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集中統一領導,推動跨部門協同,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優化布局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增強六大能力,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形成支撐和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

  第一,明確使命定位,強化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主導能力。應盡快研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和評價指南與實施細則。加快國資央企新建重組步伐,培育現代新國企,打造科技領軍企業主力軍;進一步重視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創新,支持科技領軍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戰略性科學任務、科技工程和重大專項。全面推廣“鏈長制”,支持産業鏈長企業深度參與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建設,強化重大科技攻關需要的使命驅動型大兵團作戰能力,在大兵團作戰中培育科技領軍企業。

  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導性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和重大創新場景建設者作用,推進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一體布局。牽引發揮國家實驗室前沿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和原始創新策源地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軍作用,聯合打造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建設。

  聚焦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等“大國重器”,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量子計算等“強國智器”和未來網絡、生物製造、深海深地深空開發等“先導利器”領域,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打造任務型、體系化的創新聯合體,為有組織創新攻關提供穩定持續的&&和資源保障。加大科技領軍企業同其他戰略科技力量聯合發起基礎研究基金、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決策的支持力度,將高校院所參與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攻關項目納入國家項目範疇。探索建立場景驅動、企業主導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形成有利於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創新飛輪”。

  第二,強化科産融合,增強央地協同、錯位聯創能力。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原則,避免“大幹快上”式重復無序建設,堅持央地協同、部門、區域協同,優化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區域分工體系,與現代化産業體系結構耦合。由中央牽頭,相關部委協同,研究制定促進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性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與合理配置的指導意見,推動跨區域跨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圍繞國家重大任務和場景化需求快速對接、高效聯創。建設能夠支撐高能級創新聯合體運行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硬體”和“軟體”融合推進,多維度強化區域創新生態。

  第三,堅持人才引領,增強戰略科學家和戰略企業家“雙核”引領能力。在關鍵産業技術領域識別、選調、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長期穩定支持其牽頭開展原始性科學創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基礎科學探索等重大科技工程,發揮其對科技攻關體系的核心引領功能;加快培育和選拔一批胸懷“國之大者”、具有戰略眼光、全球視野、科技素質、能力卓著的戰略企業家,在國家獎勵、卓越工程師等國家榮譽中加大對戰略企業家的激勵力度,授權支持其牽頭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創新探索,以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快打造科技領軍企業。綜合運用“揭榜挂帥”“包乾制”和研發經費“負面清單”等多元制度創新,營造敢擔當、講能力、容失敗的創新氛圍;破除年齡限制,以風險投資思維,支持青年人才在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創新、産業化應用和公司內部創新創業項目中挑大梁、擔重任,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方向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未來眼光、複合能力的青年人才。

  第四,把握範式變革機遇,增強國家基礎研究支撐能力。把握場景驅動創新、科學智能、智能化科研等範式變革機遇,由相關部委牽頭,支持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聯合科技領軍企業,基於大科學裝置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型基礎設施打造高能級創新&&,引聚戰略科技人才,以戰略科技任務、重大科研項目、大科學基礎設施、大科學工程和大顆粒科研項目牽引大團隊協同攻關,形成戰略科學家和戰略型企業家涌現、成長與“雙核”引領的良性生態。瞄準未來技術和産業發展趨勢場景,超前布局未來産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科技創新中心深度融合,形成國家戰略性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國家科技創新公地,持續輸出更多産業創新公共品,支撐未來産業培育和新質生産力打造。

  第五,加強有組織創新,提升使命牽引下的動態能力。由相關部委聯合製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有組織創新相關指導意見。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創新組織從低水平重復、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追趕模式向使命驅動、大&&、跨領域和有組織創新的引領模式轉型,更加重視面向強國使命場景、産業共性需求的有組織科技攻關。

  繼續鼓勵和支持問題導向型“小而美”的自由探索和並行路線的探索,警惕同質化、一窩蜂地投入同一領域或嘗試同一技術路徑而帶來的資源虹吸和體系失靈、制度失靈等風險。以場景驅動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科研和自下而上分佈式協同的動態適配能力,以快決策實現快創新,加快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和産業化。

  第六,強化未來導向,加快培育國家科技先導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創新主要遵循後發追趕路徑,極易陷入“追趕-落後”“再追趕-再落後”的“追趕陷阱”。對此,需加快戰略思維從傳統的後發追趕、創新驅動向超越追趕、創新引領轉型。以先導基礎能力建設為錨定,優化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布局;建設科技先導能力建設研究院,研判篩選科技先導重點方向、重點領域;超前布局先導能力建設重大戰略工程、科技先導&&和人才體系,加快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和實現國家現代化。

  在能力體系培育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場景驅動,增強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向國家科技先導優勢轉化、重大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産力轉化成效。推進新型工業化先導示範區建設,引導支持國資央企和龍頭企業開放産業鏈場景,發揮場景驅動創新優勢,吸引多元主體和資本參與共建産業創新&&。對尚未出現主導路線和企業的未來産業,建議由政府牽頭、企業主導、多主體參與,聯合打造類腦智能、量子信息、下一代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儲能等未來場景驅動的新型研發機構或創新聯合體。依託場景驅動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有效破解當前我國重大科技場景系統設計不足、場景機會開放程度不高、場景創新生態不完善等問題。以靈活機制、良好生態賦能創新涌現,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産力和未來發展新優勢。

  (作者:尹西明係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特別副研究員;陳勁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吳善超係中國科協辦公廳副主任、一級巡視員,研究員;穆榮平係中國科學院大學公管學院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