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0/ 20 11:56: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越來越多想像力“照亮”現實——從世界科幻大會看中國科幻産業崛起

字體:

  “在家門口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無數中國科幻迷等這一天太久了。”10月18日,全球最受矚目、歷史最悠久、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題活動——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拉開帷幕。在為期5天的活動中,200多場沙龍、展覽、論壇等將給世界科幻迷帶來一場“群星閃耀”的盛宴。成都是亞洲第二個、中國首個承接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這場科幻盛宴的舉辦,也將給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科幻産業注入更加鮮活生動的能量。

  從四人到數千人參會 中國科幻産業蓬勃生長

  200多場主題沙龍、主題展覽陸續上演,為全球幻迷帶來獨特的科幻體驗;科幻影視特效峰會、首屆産業發展促進論壇等多場主題沙龍,將圍繞前沿産業發展趨勢展開思維碰撞……這是一場規模盛大、“群星閃耀”的大會。

  “中國科幻迷等這一天已經太久了。”從事科幻行業20余年的楊楓感慨地説,曾幾何時,科幻在中國比較冷門,如今,隨著科幻文學、電影、遊戲的蔓延,整個社會科幻土壤不斷堆積,科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進而帶動科幻産業發展,越來越多想像力“照亮”現實世界。

  “人才、技術等資源逐漸向科幻産業聚集,我們非常欣慰,也對中國科幻産業充滿信心。”楊楓説。作為一名資深業內人士,2016年,她從知名《科幻世界》雜志辭職,創辦了成都八光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于發掘優秀科幻人才、創作充滿想像力的科幻作品。經過7年努力,今年,她主編的《中國科幻文學口述史》三卷成功出版。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第81屆雨果獎入圍名單揭曉後,《中國科幻口述史(第一卷)》還入圍了最佳相關作品。

  近期公布的《2023中國科幻産業報告》聚焦2022年度中國科幻産業典型業態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板塊,重點研析了中國科幻産業年度現象與發展趨勢。2022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營收877.5億元,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我們第一次發布該報告時,中國科幻産業僅有約100億元的規模,如今已經發展到超過800億的規模,中國科幻産業正在迅速崛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説。作為一名教師,吳岩在多年的科幻教育科研中,不僅為中小學生編纂科幻教材,還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科幻碩士、博士生。在他看來,中國科幻産業成長速度快,未來可期。

  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表示,正是因為對于科幻的熱愛,才讓大家相聚于此。參加大會的幻迷,不僅有像他這樣為世界科幻大會工作了數十年的工作人員,還有很多年輕面孔,為世界科幻大會增加了新鮮血液。

  三體宇宙首席執行官趙驥龍説,科幻産業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産業,若幹年前提到科幻,大家只聚焦在科幻文學上,隨著影視工業和商業運營逐漸豐滿,科幻在中國的産業形態正在逐步壯大。“科幻可以帶動協同的産業集群足夠廣大,除了聚集影視、數字、創意文化等産業,更能以其強烈的‘科技屬性’和‘未來感’,成為地方導入新興産業的抓手,形成新的産業力量和消費力量。”趙驥龍説。

  “2007年橫濱的第六十五屆世界科幻大會上,中國僅派出一個四人代表團參會。而今年,有數千中國人來到成都的主會場,尤其是大批中國青少年正面對世界,分享他們對新科技的認知,講述他們對新世界的構想,這本身便是塑造未來的一部分。”科幻作家韓松如是説。

  從“一星火種”到源頭庫 成都成科幻發展高地

  “在家門口遇見世界科幻大會,這曾是中國幾代科幻人的夢想。2015年中國科幻小説《三體》登上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的頒獎盛典舞臺,它就像千億顆太陽爆發一樣。那一刻,我堅信世界科幻大會一定會走進中國。”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專職主席、成都市科幻協會會長姚海軍這樣回顧。他認為,世界科幻大會與成都“雙向奔赴”的背後,離不開眾多關心支援成都的科幻企業、機構和科幻迷們。

  論中國科幻史,成都是當仁不讓的重鎮。在科幻文學發展最為低迷的時候,偏居西南一隅的成都,為中國科幻保留了“一星火種”,一直是一線活躍科幻作家的搖籃,是公認的“中國科幻小説大本營”。保留“火種”的關鍵是成都有全國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科幻世界》。1979年,這本雜志在成都創刊,至今44年間,即使全國徵訂數一度下滑至600多冊,即使全國各地的科普科幻刊物關停,《科幻世界》也從未斷更。

  本屆大會舉辦期間,在成都科幻館,幻迷們不僅可以看到世界科幻史,也能感受到成都本地科幻産業的蓬勃發展。“成都不僅是科技之城,也是‘科幻之都’。主場館的設計就非常具有科技感、未來感。”本·亞洛難掩欣賞之情。

  當前,成都正在加大金融、人才等方面政策對科幻産業的支援力度,吸引全球科幻資源匯聚。圍繞著科幻大會,一係列“科幻風”的産業引人關注。

  走進位于成都市金牛區的中國西部高級定制中心,設計師們腦洞大開,將科幻與傳統文化結合,設計出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科幻大會衍生産品。記者看到,一款以科幻大會吉祥物熊貓“科夢”為原型的挂飾,非常受歡迎。“這款挂飾以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繡為表達方式,適合裝飾漢服,也可以懸挂在車上,不僅展現了設計師對未來的想像力,還將‘中國風’與‘科幻風’融合在了一起。”中國西部高級定制中心相關負責人説。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經濟的發展,也為科幻産業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以成都金牛區為例,區域內的多家新經濟企業,主攻人工智慧與電腦視覺演算法、無人機係統研發控制等,為科幻內容生産提供想像力,也助力科幻産業持續升級。

  此次大會上,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雨果獎”也將揭曉。“引入‘雨果獎’是一個機會,為産業發展注入了源頭動力。”成都市科幻協會秘書長陳石説,當前,中國科幻消費的還是過去沉淀下來的科幻IP,缺少對新內容、新人、新思維的凸顯。引入“雨果獎”是一個機會,能讓中國和全球的作品進行大范圍交流。

  按慣例,每一年“雨果獎”會設置19個項目,每屆有114個作品或人入圍。“這次中國入圍的作品和人超過了20個,在非英語國家的作品中創造了一個歷史高點。”陳石説,對于産業發展,這能起到提供源頭庫、注入源頭動力的作用。

  從人才支撐到技術突破 産業壯大需打好基礎

  “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就已撲面而來。”《三體》作者劉慈欣曾如此形容科技高速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巨變。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幻因科學而生,以想像力為帆,當“科幻”加上“産業”,又給未來帶來無限可能。

  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幻想變成現實的真實故事——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啟發了潛水艇的改進;“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也承認自己在發明時,受到過科幻作品的啟示。“人的想像力與探索欲,應該是刻在DNA裏的。科幻作品未必能直接推動科技發展,但它對于科技的影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國內第一個科幻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新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員姜振宇説。

  吳岩認為,中國科幻産業實現了整體增長,在産業結構不斷變化與調整中,科幻文旅産業表現值得關注,各地文旅項目以科幻為抓手,探索多元開發模式。科幻服務業發展穩健,科幻場景的落地亟須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有效支撐,並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科幻産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內容生産,對此,楊楓深有體會。楊楓説,因為人才存量不足,一些科幻文學創作者投身影視、遊戲內容開發後,難以繼續進行文學創作,就容易出現科幻內容生産“青黃不接”的狀態,因而,加強産業全鏈條人才培養,也是當務之急。

  當前科幻産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與其他文化産業相比,總量還較小。壯大科幻産業,更不能操之過急,還需要打好基礎。“例如,當前社會對于科幻産業的定義還不夠清晰,由此導致缺乏全國性的行業統計數據。”吳岩説。

  科幻科普工作也是産業發展的基石。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有10所高校都成立了學生科幻協會,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還成立了科幻相關研究院(所),開展相關理論方面的研究。

  科幻是創新精神的源泉,種種奇思妙想和場景應用,未來或將成為促進新質生産力産生和發展的關鍵變數,進而不斷催生新興産業。趙驥龍、楊楓等業內人士認為,科幻産業作為文化創意産業的一個分支,屬于新興産業,在具備高成長性的同時,也尚處在探索的階段。但前景很被看好,因為大眾需要“想像力消費”,而科幻産業,也正成為一個很有想像空間的産業。(記者 董小紅、盧宥伊)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768112992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