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浩瀚征途中
總有一些“先行者”
用已知觸碰未知
用智慧改寫生命的軌跡
王學浩
這位我國活體肝臟移植的開拓者
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讓我們跟着《大國院士》的鏡頭
走進王學浩的醫學世界
聆聽他如何在挑戰和突破中
書寫活體肝移植的醫學奇蹟
第一次,全力在“拼”
到現在為止
肝臟移植仍是最複雜的外科手術之一
更何況是活體肝臟移植
早在1995年
王學浩就率領團隊
成功開展了我國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回想30年前的這&手術
王學浩用“難上加難”來形容
“既要保證供肝者的安全,
又要爭取受器病人手術成功。
涉及兩個人的生命,醫生精神壓力非常大。”
即使做了充足準備
王學浩團隊仍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成功
“什麼事都有第一次,
第一次肯定是要去拼的。”
在手術&上,王學浩和同事站了大概17個小時
手術結束後
他們躺在手術室裏睡了一宿
直到次日早上病人甦醒
王學浩懸着的心才終於放了下來
為了46.6%生存率,付出100%的努力
曾被視為醫療“禁區”的活體肝移植
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常見手術
和以前相比
手術時間更短、技術也更加成熟
王學浩介紹
當初一台手術輸血量有時高達1萬毫升左右
現在有1/3的病人移植時不需要輸血
可王學浩也指出“肝癌的復發概率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王學浩團隊提出在肝切除前做新的輔助治療
即為患者做免疫和靶向治療後再開刀
這能夠降低手術的復發率
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
也為肝癌治療開闢了新模式、新理念
“肝癌病人長期生存率還是不高”
一輩子都在研究肝癌治療的王學浩
也道出了自己的遺憾
目前,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大概是14.1%
對於“到2030年,
國家總體癌症的5年生存率不低於46.6%”這個目標
王學浩和團隊正朝這個目標努力
不能只做“開刀匠”
一提到外科醫生
大家可能立馬就會想到手術
但王學浩認為他們不能只做“開刀匠”
當了50多年醫生
王學浩一直念叨着“創新”
也一直在創新這條路上不停奔跑
對於過往的成就
王學浩直言
“我從未刻意追求創新,
而是將一生致力於一個大的研究方向,
並在這個過程中勤於學習和思考。”
王學浩如今還在不停地學習
經常去臨床一線參與學生們的很多實驗
他和年輕大夫説
“技術上一定要服得住人”
他期待,通過紮實的基礎研究不斷有所發現
推動人類醫學的持續發展與進步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統籌:李曉雲 吳新生
記者:李由 毛俊
編導:劉慶生 於子茹
視頻製作:劉廈
拍攝:張繼葉 張可心 徐新萌
設計:耿曉涵
鳴謝:江蘇省人民醫院
新華網
新華社江蘇分社
聯合出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