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院士丨院士養豬——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2/25 13:55:21
來源:新華網

大國院士丨院士養豬——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

字體:

燉排骨、紅燒肉、醬豬蹄、小炒肉

……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如果説食材也有“江湖”

那麼豬肉絕對妥妥佔據着肉食領域的C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産國和消費國

從幾十年前“過年才能吃上肉”

到後來的“吃肉自由”

再到現在追求的吃風味、吃美味

“二師兄”的成長經歷早已實現華麗轉身

為此,有一位科學家一幹就是40多年

他就是今天《大國院士》的主角

被稱為“養豬院士”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

院士養的豬有多特殊?

早在七八千年前

中國先民便開始飼養家畜

豬便是“六畜”中的重要一員

然而,在缺乏科學指導的情況下

中國人養豬長期採用

“有什麼就喂什麼”的方式

導致豬“吃得多,長得少、長得慢”

如今,經過40多年的努力

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國際豬營養學

和飼料科學研究與應用中的許多重大技術難題

也讓養豬充滿了“科技范兒”

比如,豬臉識別

讓每只小豬在“豬海”中都能被精準追蹤

機器人稱重

讓小豬的體重“一目了然”

對此,印遇龍自豪地&&

“現在我國智能化養豬的水平,

人工智能、生物防控、養殖規模、出欄率

都是世界領先的”

養了40多年豬

最難的是什麼?

已經做一輩子“豬文章”的印遇龍

一開始卻是從植物學跨界而來

大學期間學習雜交水稻育種專業的他

剛一畢業被分到當時的

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他本想繼續從事水稻栽培或者植物育種工作

但因當時中國生豬養殖科研水平低

“農民只知道養豬

但是不知道怎麼養好豬”

他便聽從所裏老師建議

一頭扎進了“豬世界”

從那以後

他帶着團隊穿梭於無數個豬圈豬欄

做著又臟又累的科研

他既研究豬飼料,也研究豬糞便

不斷提高着中國生豬養殖國際競爭力

然而,儘管與豬打了40多年交道

現在的印遇龍再一次面臨科研上的“轉型”

面對長期以來

成本低、生長快的瘦肉型洋豬在我國推廣普及

而本土豬比如寧鄉花豬等土品種

因為吃得多、長得慢漸漸受到養殖戶“冷落”的情況

為了保護本地豬種資源

他和他的團隊現在幾乎住到了豬舍裏

進行選種育種

“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工作

但是我們要迎難而上

這也是國家需求”

從百姓餐桌到實驗室

養豬開闢了新賽道

如今的小豬用途可謂非常廣泛

科學家們可以用剛生下來的仔豬

去測母乳和配方奶粉的營養價值

還可以用豬血生産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生物材料

此外

“由於豬的心臟、腎臟、肺跟人的非常相似

通過我們的基因改造

通過科學家的努力

豬還能作為器官移植很好的來源”

在印遇龍眼中

養豬是天大的事

因為這不僅關乎老百姓的“餐桌”

更關乎這條産業鏈上的農民

能否在這條賽道上擁有更好的前景

在印遇龍未來的計劃裏

能夠實現一豬多用

讓豬的産業越來越大

是他和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統籌:李曉雲 劉揚

記者:李由 丁春雨 周勉  

編導:劉袁媛 徐可  

視頻製作:陳傑 

拍攝:蘇崢嶸 蔡文龍

設計:耿曉涵

 

鳴謝: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新華網

新華社湖南分社

聯合出品

  延伸閱讀:

  大國院士丨為了吃“辣”自由——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

  大國院士丨讓中國人喝上好水——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