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董素玉、烏夢達、李春宇)秋風拂過中軸線,陽光灑落長安街。2日清晨,2025北京馬拉松如約而至,隨着一聲清脆的發令槍響,3萬多名參賽選手踏上全程42.195公里的賽道。
這項誕生於1981年的路跑賽事是眾多跑者心目中的“國馬”。從天安門廣場東側路出發,終點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景觀大道,選手們在暢意奔跑中感受千年古都的歷史文脈與時代榮光、“雙奧之城”北京的夢想與希望。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謝晗 攝
用奔跑見證祖國心臟的生機活力
北馬為何如此令人嚮往?很多跑友給出的第一個回答是:“因為從天安門廣場出發。”如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期待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北馬賦予跑者“奔跑在祖國心臟”的儀式感同樣不可替代。
40餘年來,北馬的比賽路線伴隨着城市發展步伐進行優化調整,從最初較為單一的“折返跑”逐步向北拓展延伸至奧林匹克公園,42.195公里的賽道化作一條流動的絲帶,串聯起“雙奧之城”的古都文脈與現代活力。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選手從國家博物館門前出發,隨後沿長安街經過天安門城樓和國家大劇院,向西途經民族文化宮、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地標建築,再向北步入西三環……這段路線既是回望,更是啟程。
秋日北京獨具韻味。選手們沿途經過玉淵潭公園、頤和園、奧林匹克公園,多彩的樹葉講述着秋天的故事,優美的生態環境展現北京推動“花園城市”建設的顯著成果。如今,北京納入名錄的公園已達1100多個,前三季度全市PM2.5濃度為24.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藍天常在、碧水蕩漾、綠樹成蔭也為戶外運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今年的北馬賽道再次升級,延長了北四環輔路賽道,取消原18至24公里海淀南路、知春路狹窄路段,將後半程折返點由3個減為1個。北馬裁判員汪洋説:“路更寬了,路線更流暢了,安全性進一步增強。路線調整與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相輔相成,目的是提升選手參賽體驗,打造更具文化內涵的賽事。”
北馬不僅是一場比賽,大家用奔跑丈量北京厚重的歷史,也勾勒出活力中國的生動畫卷。
書寫自己的賽道傳奇
40多年來,北馬賽道上見證了無數人拼搏與熱愛的故事。
今年賽事着重突出“我們的北馬”辦賽理念,每一位跑步愛好者都是路跑文化和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者和講述者。
1981年,第一屆的北馬只有86名專業選手報名參賽。曾參加首屆北馬的鄧乃龍説:“我當時就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穿着一雙白色網球鞋,沿長安街一直向西,跑到蘋果園,再折返回來,賽道筆直,跑起來可帶勁了!”
北馬屢創新高的報名人數體現了路跑的高熱度。北馬的賽事規模已連續多年穩定在3萬人,今年增加至3.2萬人,進一步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健身和參賽需求。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出發。新華社記者 謝晗 攝
從2010年首次參加北馬,到今年迎接自己的第12次北馬之旅,北京跑者梁雨在賽場上擁有一種歸屬感。“我第一次參加北馬的時候剛滿20歲,懷揣着新奇和期待。我享受奔跑的過程,北馬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作為親歷者感受到了跑馬熱潮。”他説。
“從一個人跑到一群人跑”是近年來很多跑者的真實感受。他們有的在校園操場上帶動更多同學動起來,有的在清晨或夜晚的城市道路上遇到與自己相向而行的跑友。北京的天壇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都成為跑步的熱門目的地,隨着越來越多跑團的興起,馬拉松這項看似孤獨的運動有了更多陪伴,跑友們共同站上馬拉松賽場如同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李旭倫 攝
《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了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總賽事規模達704.86萬人次,無論是賽事規模還是參與人次,都處於上升勢頭。
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21.0975公里的半程馬拉松、5公里的歡樂跑、3公里的親子跑……看似遙不可及、挑戰極限的馬拉松運動,如今在不同賽事中被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成為全民參與的大眾賽事。距離雖有不同,但奔跑中堅持不懈、勇於突破自我的精神是相通的,傳遞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連續第二年擔任北馬志願者的首都體育學院研二學生劉龍雁也是一名跑步愛好者。“北馬在我們心中分量很重,選手們在賽場上永不放棄的精神鼓舞人心,充滿力量的體育文化和運動氛圍洋溢在校園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他説。
續寫“雙奧之城”的體育榮光
在賽程末段,“冰絲帶”“鳥巢”和“水立方”這些奧運標誌建築出現在視野裏。
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和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説,當選手們越過“鳥巢”和“水立方”之間的北馬終點線,仿佛也成為“雙奧之城”故事中的一部分。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跑過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新華社記者 李旭倫 攝
翻開北京體育賽歷,春天的北京半程馬拉松和秋日的北馬相呼應,路跑賽事在北京近年來打造的“雙奧100”精品賽事體系中佔據重要位置。
今年以來,北京承辦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總決賽、世界女排聯賽(中國北京站)、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中國網球公開賽等多場國際高水平賽事,“票根經濟”等賽事經濟新範式融入大眾生活。
與場邊觀賽不同,大眾跑者親身參與的路跑賽事能夠為人們帶來第一視角的暢快體驗。“跟着賽事去旅行”“一人參賽、全家旅游”等模式與文旅産業實現聯動,讓來自各地的跑者以參加北馬為契機,在賽場之外走進胡同、街區、商圈,沿着成功申遺的北京中軸線感受城市發展脈搏。
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説:“馬拉松賽事具有城市形象宣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屬性,很多城市依靠路跑賽事實現‘破圈’,北馬的品牌效應獨樹一幟,也將帶動更多人參與跑步運動,為城市的體育産業發展提供助力。”

11月2日,參賽選手在比賽終點慶祝完賽。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今年9月,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的世界田聯洲際巡迴賽(金標)北京站讓國內外選手感受到“雙奧之城”的田徑熱度。2027年,北京將時隔12年再次承辦田徑世錦賽。
北京市體育局局長於慶豐説,北馬熱度展現大眾熱情,千年古都的歷史沉澱彰顯現代城市的創新活力;北京接下來將進一步豐富完善田徑賽事體系,努力提高大眾參與度,廣泛傳播田徑運動精神和文化,續寫“雙奧之城”的體育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