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倣生人會夢見奧運會嗎?
新華社記者樹文 王浩明 董意行
當你費盡腦汁的神之一手,擋不住對手的每步概率計算;
當你千錘百煉的肌肉記憶,擋不住對手的標準程序運行;
當你舉世罕見的絕佳天賦,擋不住對手的新材料、大馬力……
人類身體的巔峰和精神的寄託——奧運會,如果迎來了我們人類製作的人形機器人,那奧運會會面臨什麼,人類會面臨什麼,人形機器人,又將面臨什麼。
這不是科幻,這是我們馬上要面對的現實。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日前落幕,有着金屬四肢,以攝像頭為眼,以AI為大腦的機器人進行了田徑、球類和體操等多個項目的比拼。在1500米中,機器人跑出了6分34秒40的成績,雖然距離3分26秒00的人類紀錄還有一段距離,但專家相信,人類領先的這3分多鐘,將很快被飛速進化的機器人追上。
8月15日,來自天卓隊的人形機器人(右一)和RERA一隊的人形機器人(右二)在1500米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於1968年出版的小説《倣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以及由此拍攝的電影《銀翼殺手》,在科幻界和電影界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部小説的英文名為《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中文翻譯者説,之所以把Androids翻譯成倣生人而不是機器人,就是想突出一下這個類人形,因為全文圍繞着“什麼是人”展開。
有意思的是,迪克最終將自己作品的背景時間放在了2021年。而現在,2025年,在觀看了剛結束的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後,不少人驚呼,面對人形機器人的衝擊,人類體育的黃昏正在來臨!
這一切的一切,也還是圍繞着“什麼是人”展開的。離開了人這個前提,體育將不復存在。目前所有的體育倫理,也都是基於此。
包括倣生人在內,科技對於體育帶來的衝擊並不新鮮,科技的力量早已證明:從“鯊魚皮”泳衣、到“刀鋒戰士”的假肢,人類早已對自己的肢體失去了優越感,而“阿爾法狗”,也已經在最複雜的棋類運動圍棋上讓人類的最強大腦甘拜下風。
2015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牙買加等國的24名奧運游泳獎牌得主在紐約參加國際泳裝專業製造商速比濤(Speedo)的新一代泳衣發布。新華社記者 王雷 攝
現代體育,尤其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活飛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産物。它看似是一種身體運動競賽,其實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寄託,一個拋棄世俗的精神理想國。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人啊,認識你自己”,就是這樣一種理念的闡述。
但這個理想國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受到世俗的侵染。在古羅馬時期,拳擊手已經會在手套上鑲嵌傷害性更大的金屬。而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飛速發展,也使得人類所謂純粹肉體的比拼其實就已經不復存在,“科技與狠活”早就成為決定體育勝負的重要因素。就算禁止一切外在的工具,未來基因編輯乃至克隆出的人類,可以參加人類的奧運會嗎?
如今,自動化的機械和人工智能的組合,以類似人類身體的形狀,蹩腳地比拼人類的體育項目,其實何嘗不是一種黑色幽默。如果不囿於人形,機器在更快、更高和更強上已經超過了人類。
一個相對較冷的事實是,當人類還在為全程馬拉松突破2小時費盡全力的時候,輪椅馬拉松的世界紀錄早已突破了1小時18分。
你不會和一輛汽車賽跑。但現在的電池、電機和軸承等構成的一架機器,就因為長得像人,就讓人類瑟瑟發抖了?
2017年,當時的圍棋世界第一柯潔與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對弈三盤全部敗北,落敗後的柯潔失聲痛哭。但這些年,當AI在短時間內以橫掃千軍之勢重構了圍棋運動之後,柯潔反而説:“我相信人性的光輝不會消散。”
2017年5月27日,中國棋手柯潔(左)在與“阿爾法狗”的第三場對決中。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為什麼不會消散?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選手劉長春,擺脫日偽威逼利誘,孤身上路,為四萬萬人扛起了旗幟。中國報紙看到的是:此刻國運艱難,願諸君奮勇向前,願來日我等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開幕。在本屆奧運會上,短跑選手劉長春代表中國隊首次站上奧運會的賽場。新華社發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結束後一個多小時,坦桑尼亞選手阿赫瓦裏,拖着受傷的膝蓋和脫臼的肩膀,在夜幕的映襯下,一瘸一拐地跑向了體育場終點線,他堅信他的祖國從7000英里外派他來,就是要跑到終點。全場所有的觀眾和工作人員向他舉起雙手,迎接這位奧運史上最偉大的最後一名!
2008年4月13日,火炬手、坦桑尼亞奧運英雄阿赫瓦裏手持火炬傳遞。當日,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活動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舉行。新華社記者 戚恒 攝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德國選手施泰納,在冠軍領獎&上,噙滿淚水親吻着亡妻的照片,鐵骨與柔情,驕傲和哀思,在這一刻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
2008年8月19日,德國選手施泰納在領獎&上手持金牌、鮮花和妻子的照片。當日,施泰納在北京奧運會舉重男子105公斤以上級決賽中以461公斤的總成績摘得金牌。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對此,倣生人是否能理解?
這些故事會提醒我們,體育最動人的部分,並不來自桂冠與紀錄,而是源於那些無法被算法量化的一次次抉擇,和它背後穿越時空的情感。
更快更高更強,我們還有,更團結。
體育在某一刻,一場比賽、一個人、一個瞬間,可以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相隔萬里、從未謀面的數以千萬計的人的心靈,同頻共振。它是人類情緒的集合體,又在汗水、淚水和傷痛中得以昇華。在這裡,我們沒有也不需要《倣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裏面重要的一個道具:情緒調節器。
2024年8月11日,在巴黎奧運會手球項目男子銅牌賽中,西班牙隊23:22戰勝斯洛文尼亞隊。圖為西班牙隊球員杜謝巴耶夫在比賽後擁抱隊友。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人之為人,就是在世俗和理想的糾結中不斷向前。正如羅曼·羅蘭的那句話語,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仍舊熱愛它。體育,奧林匹克,就是我們英雄主義的一種表現。
至少在現在,倣生人或者機器人,還未形成自主意識或者自主意識還能被人類控制時,這個話題不應該成為困擾當今奧林匹克的問題。
那麼,下一步呢,AI和機器人進一步發展,科技繼續狂飆之後呢?我們現在的奧林匹克是否會死去,就如同古代奧運會的終結一樣?
未來或許有一天,倣生人會夢見自己的奧運會——由AI自己設計項目和規則。而人類這邊,當基因編輯可以讓運動員的肌紅蛋白含量成倍增長,當神經植入芯片可以讓人類的反應速度突破極限,當器官的替代飛速發展時,人類可以與倣生人同場競技。
那時候,新人類和倣生人會不會把這樣的比賽也叫作奧運會?他們指着看起來像慢動作一樣的奧林匹克懷舊視頻,就如同我們現在參觀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文物一樣,飽含深情地説——
看,那些古人類(Androids),是多麼讓人敬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