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運會|博物館裏看世運:跨越千年的共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2 16:40:06
來源:新華網

成都世運會|博物館裏看世運:跨越千年的共鳴

字體:

  新華社成都8月12日電(記者谷訓、胡旭)第12屆世界運動會在成都火熱進行,運動健兒在賽場揮灑汗水的身影,與沉睡千年的文物竟能産生奇妙共鳴。博物館中那些凝固着運動瞬間的陶俑、畫像磚、石雕與畫作,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揭示了人類對力量、技巧與生命活力的永恒追求,讓我們得以在古今體育“對話”中,讀懂體育精神傳承的意義。

  四川博物院收藏着宋代邛窯玩具小兒相抱,這件巴掌大的瓷塑生動捕捉了兩個孩童角力嬉戲的瞬間:他們肢體交纏,互相較勁。這一童趣場景讓人聯想到世運會的柔術賽場——現代柔術運動員同樣通過肢體控制、重心轉移展現技巧。當柔術選手在榻榻米上完成一記漂亮的關節技時,我們仿佛看到千年前的童趣嬉戲在現代賽場華麗蛻變。

  宋代邛窯玩具小兒相抱。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東漢七盤舞雜技畫像磚,則為我們打開了古代體操的藝術之門。畫像磚上的三位表演者各展絕技,左側藝人身體後彎成橋,這一“反弓”動作恰似現代藝術體操中的柔韌。成都世運會體操技巧項目恰好設有女子三人小項,運動員們通過同伴配合,完成各種平衡、拋接、柔韌、翻騰等動作,並有音樂和舞蹈元素貫穿始終。宜賓市博物院的東漢陶倒立俑更將對身體控制力的追求推向極致:赤足倒立的陶俑頭部微揚,手臂穩健撐地,恰似現代選手在體操技巧項目中定格的倒立瞬間。

  東漢七盤舞雜技畫像磚。

  北宋青釉褐彩游泳瓷塑在四川大學博物館的燈光下泛着溫潤光澤。這件邛窯工匠手工捏塑的作品,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人物划水的動態,褐色點彩裝飾的四肢仿佛正撥弄水波。它所展現的游泳姿態,與世運會救生項目中的水上救援動作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北宋青釉褐彩游泳瓷塑。

  本屆世運會還有不少與中華傳統體育密切相關的比賽項目,如武術、龍舟,也有神似我國宋代捶丸的軟式曲棍球。鄭州博物館的宋武士石造像身披鱗甲狀鎧甲,右手緊握長刀做劈砍之勢,將冷兵器時代的凌厲戰鬥姿態凝固於石上。回頭看向世運會武術賽場,選手們行雲流水的招式、剛柔並濟的攻防,訴説着中華武術從實戰搏殺到體育競技的傳承與革新,詮釋着“止戈為武”的東方哲學。

  宋武士石造像。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絹本水墨長卷《龍舟競渡圖》以細膩筆觸勾勒出端午時節十余艘龍舟在江面競渡的盛況,江中點綴着漁家小船,岸上人們爭相觀看。這幅承載着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記憶的畫作,與本屆世運會“新秀”項目龍舟形成了奇妙的時空“對話”。當現代運動員在水上賽道喊着號子、揮槳奮進,龍舟如離弦之箭破浪前行,古畫中躍動的競渡場景與現實賽場交相輝映,既詮釋了“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又讓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在國際舞&上激情綻放。

  《龍舟競渡圖》局部。

  在成都新都香城體育中心,軟式曲棍球12日進入決賽階段。這項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集體對抗性球類運動神似唐代的步打球,步打球發展到宋代衍生出捶丸,又與現代的高爾夫十分相似。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人畫明宣宗行樂圖卷》中,明宣宗朱瞻基揮桿擊打小球;首都博物館收藏的捶丸,表面斑駁間仍可見精細紋路。古人酣暢揮桿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古今相似的運動形式和比賽規則,仿佛在訴説團體運動項目對精準、策略與協作的永恒追求。

  《明人畫明宣宗行樂圖卷》局部。

  在全球體育文物的“長廊”中,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泛雅典娜節跑步比賽彩繪雙耳陶罐、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古羅馬格鬥馬賽克畫,同樣記錄着不同文明對體育的理解,與中華體育文化交相輝映。

  泛雅典娜節跑步比賽彩繪雙耳陶罐。

  在與中外體育文物的“對話”中,我們發現:體育自古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也正是現代一些運動會倡導的讓體育回歸生活理念的古老源頭。世運會與奧運會相互補充,為熱愛體育的人們搭建更廣闊的世界級展示&&,書寫出更多波瀾壯闊的傳奇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