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埃森7月27日電(記者張榮鋒、季嘉東)國際大體聯首席體育官申震27日&&,國際大體聯未來發展思路是“瘦身”加“親民”,“瘦身”是在現有的比賽項目上做減法,“親民”是引進更多青少年喜愛的項目。
萊茵-魯爾大運會設置18個大項,比賽場地共23個,分佈在6個城市舉行(柏林、哈根、波鴻、杜伊斯堡、埃森、魯爾河畔米爾海姆)。按照目前的賽事規模,能承辦世界大運會的城市不多,尤其是冬季賽事。
這是7月15日拍攝的德國杜伊斯堡內港風光。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全球氣候變暖之後,只有十幾個城市有能力承接大型綜合性的冬季運動會,所以大運會需要‘瘦身’。”申震説,“同時,競賽項目設置需要改革,項目引進要更靠近青年學生,比如説攀岩和跑酷等項目。”
國際大體聯10年規劃的一個重點是形成世界大運會、大學生世界盃和錦標賽三級競賽體系。目前,以大學為單位組隊參賽的三人籃球世界盃和大學生足球世界盃已經落地生根,今年9月大連將舉辦第三屆國際大體聯足球世界盃,計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20余支大學生代表隊參賽。國際大體聯三人籃球世界盃自2015年以來已舉辦了七屆。
7月19日,在“波鴻世紀廳”內的熱身場地,中國隊和意大利隊的三人籃球運動員進行賽前熱身。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在國際大體聯賽事框架內,單數年舉辦大運會(包括夏季和冬季),雙數年開展系列錦標賽,一個年度內舉辦超過20個單項錦標賽,足球世界盃兩年一個周期,三人籃球世界盃規模相對較小,一年一個周期。
國際大體聯力求通過辦賽推動“雙重職業”的發展理念,申震説:“通過體育競技&&,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大學生未來多元就業之路。不是你從事體育運動,未來就只能搞體育,我們要幫助大學生拓寬未來的出路。”
據申震介紹,世界大運會期間,賽事承辦地也將同時舉辦大學生發展論壇,開展志願者訓練營,設置青年記者項目,組織教育發展學術會議等,通過這些配套活動拓寬大學生多元發展之路,服務其“雙重”職業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