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潘啟慧在介紹自己的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展示微刻作品《琵琶行》。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創作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通過顯微鏡觀察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圖》。這件作品是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動物骨頭上倣刻《清明上河圖》。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創作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這是7月31日拍攝的通過放大鏡觀察到的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展示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調整顯微鏡準備觀察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pagebreak
7月31日,潘啟慧在調整顯微鏡準備創作微刻作品。
璧山微刻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工藝,主要以金、銀、玉、名貴印石以及毛髮等為雕刻材料,呈現詩詞文章、名畫及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潘啟慧是一名“璧山微刻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他與微刻結緣40餘年來,潛心研習微刻技法。如今74歲高齡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時還廣泛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承。只要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會手把手地教。”潘啟慧説。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