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 26日,由新華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案例發布會在京舉辦。發布會以“開放創新,聚力一流”為主題,邀請教育部和中國科協相關部門負責人、科學家、期刊行業專家以及各類科技期刊負責人,聚焦科技期刊建設,共話高質量發展。活動上發布了“國際開放獲取期刊推薦名錄(OARL)”“中國開放閱讀科技期刊目錄”以及“2024年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入選案例”三項成果,相關成果將為科技期刊開放共享、提升辦刊水平、服務學術引領和科技創新提供指導參考。活動在新華網同步直播,線上瀏覽量超400萬人次。
新華網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辭中&&,新華網持續發揮中央媒體&&優勢、資源優勢,作好科技傳播“主力軍”,持續關注並助推我國科技期刊事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新華網將繼續發揮主流媒體傳播力與影響力做強科技期刊品牌,搭建更高層次與更大規模的期刊成果交流展示&&,産出更多具備理論與實踐參考價值的案例經驗成果。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董毅敏&&,科技期刊建設有助於聚焦國家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和戰略方向,吸引一流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加快拓展國際前沿學術陣地。應發揮入選案例的示範引領作用,營造高質量、可信賴的開放出版生態,努力提高期刊服務社會的能力,共同推進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理事長張鐵明&&,“2024年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案例徵集活動”得到了期刊出版單位積極響應。希望更多期刊在不同維度樹立樣板,使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場景將更加豐富、生態將更加完善,科技期刊服務國家大局、服務學科建設、服務行業領域、服務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更加落在實處。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均民&&,科技期刊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科研成果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更是展現國家科技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動精心謀劃“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期待發布的期刊案例、目錄成果能夠指導辦刊和自主&&建設,推動科技期刊進一步開放、融合、創新。
建設一流科技期刊是展現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營造開放獲取出版生態的重點抓手。與會專家圍繞科技期刊創新建設和期刊行業高質量發展進行報告分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指出,“國際開放獲取期刊推薦名錄(OARL)”採取了“剛性堅守、靈活鑒別”的機制,是評估界有價值的嘗試,為學術界提供了實踐指引。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金兼斌以《社會的知識生産與傳播:學術出版的起源、異化與糾偏》為主題,詳細介紹了“國際開放獲取期刊推薦名錄(OARL)”的項目背景、機制、收錄、項目特點等整體情況; 武漢大學科教管理與評價中心主任張琳系統介紹了開放獲取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和研究進展。
在“托舉一流”報告單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館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秘書長劉筱敏,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主任張瑩,中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楊保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極端製造(英文)》編輯部副主任關利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綜合事務黨委書記、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仇曉春分別圍繞各自期刊建設經驗與期刊發展的思考進行介紹分享。
同時,《植物保護學報》編輯部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高峰,四川大學期刊社副社長、《工程科學與技術》常務副主編費德君,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出版融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主任、副主編王昕,《上海醫學》編輯部主任魏爽,《煤炭科學技術》編輯部策劃編輯朱恩光,中國藥科大學《中國天然藥物》編輯部主任丁佐奇分享了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案例舉措;來自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仁和匯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勤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專家代表還分別圍繞期刊&&建設、技術創新、出版&&運營策略等行業聚焦的重點問題介紹了各自的技術、産品、機制、理念等。
據介紹,“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優秀案例徵集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大期刊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經過專家評審,入選案例成果體現了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新做法、新機制、新突破和新成效,為推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範本和經驗參考。本次活動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北京奧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