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有啥營養?
土豆屬於薯類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是薯類食物的特點之一,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為17.8克/100克,總膳食纖維含量為2.5克/100克,其中不溶性膳食纖維含量為1.1克/100克。
不溶性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而可溶性膳食纖維能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水平,預防慢性病。並且,土豆中的膳食纖維質地細膩,即便是有胃腸不適的人也能食用。
土豆的蛋白質含量為2.6克/100克,雖然含量不高,但卻屬於優質蛋白質,必需氨基酸佔氨基酸總含量47.9%,富含賴氨酸,這一點剛好能彌補大米、小麥等主糧的缺陷。將土豆和大米、小麥等食物在一餐食用,可以提高整體蛋白質利用率。
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在谷薯類當中算比較優秀的,為14毫克/100克,這含量可比蘋果的高,是蘋果的近5倍,不同品種的土豆維生素C含量存在差異,烹調也會影響維生素C的含量。
另外,土豆的鉀含量較高,為347毫克/100克,是人們認為鉀含量豐富的香蕉的1.4倍,這對需要控制血壓的人很友好。
既然土豆營養這麼豐富,那不同的烹調方式又會對土豆的營養成分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不同烹調方式對土豆營養成分的影響
在烹調土豆方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蒸、煮、炒、炸,偶爾也有人會用微波爐烹調。不同的烹調方式對土豆主要營養成分有什麼影響呢?
蒸:蒸土豆是北方人最常見的做法,方便快捷。幾乎不會導致礦物質的流失,維生素的損失也較少,能最大化的保留土豆中的營養。並且蒸的時候會破壞植物壁細胞,釋放類黃酮和花青素,多酚類物質耐熱,所以蒸土豆的總酚含量會增加。
煮:煮土豆會導致水溶性維生素流失,會損失77~88%的維生素,同時還會導致土豆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下降,但對酚類物質的影響較小。
炒:炒土豆絲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菜肴,在炒土豆絲的過程中,維生素C含量呈現下降趨勢,維生素損失率為30~40%,類胡蘿蔔素損失率在25%以下。
炒土豆絲的時候要想更多的保留營養,建議採用急火快炒的方式,縮短烹調時間,最好用不銹鋼鍋或不粘鍋烹調,相比於傳統鐵鍋能更好的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油炸:讓人比較驚訝的是,油炸對土豆維生素的損失並不高,損失率僅為55~79%,比蒸煮損失的少。這可能是因為熱油只接觸了土豆表面,內部維生素C保存較為完好的緣故。
但油炸屬於高溫烹調,烹調過程中易産生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土豆中的蛋白質易轉換為致癌物雜環胺,並且脂肪含量較高,對健康會産生不利影響,建議少吃。
微波:利用微波爐烹調土豆還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人並不習慣用微波爐烹調食物。其實微波爐烹調土豆還是比較健康的,微波能降解土豆中的多酚氧化酶,起到保護花青素和酚類物質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微波處理土豆能提高紫色品係馬鈴薯自由態多酚、結合態多酚、綠原酸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維生素的損失率也最低,僅為21~33%,微波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土豆的營養損失。
不同烹調方式對土豆GI值的影響
土豆雖然營養還不錯,但不同的烹調方式對土豆的GI值均有影響。GI值為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後血糖反應的有效指標。數值越低對血糖的控制越有利。
生的土豆GI值為62、煮土豆為66、烤土豆為60、蒸土豆為65、炸薯片/薯條為60,都屬於中等GI食物,而微波爐烤土豆和土豆泥的GI分別為82和87,屬於高GI食物。
總體來看土豆的GI:土豆泥>微波爐烤土豆>煮土豆>蒸土豆>生土豆>烤土豆>炸薯片/薯條。
另外,溫度也會影響土豆的GI值,土豆做熟後放涼再吃,要比剛出鍋趁熱吃對血糖的影響小。有實驗顯示:將做熟的土豆在8℃條件下放置24 h後GI值降低了26%,這是因為冷卻的過程讓土豆中的抗性澱粉增加了,抗性澱粉屬於漫消化澱粉,土豆冷卻導致快消化澱粉轉變為漫消化澱粉,從而降低了對血糖的影響。
另外,在烹調的過程中加醋,也能降低熟土豆的GI值。這是因為與醋酸類似的添加物,可以通過降低胃排空的速度來降低血糖反應。同時,烹調土豆加醋還能起到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
所以,如果喜歡吃土豆還不想餐後血糖升高過快,就少吃土豆泥。特別是餐廳中的土豆泥,不僅存在高GI的問題,還可能高鹽高油高熱量,不利於控制體重。如果胃腸功能較好,可以接受冷一點的土豆,可以將蒸熟的土豆放涼再吃,這樣GI值較低,對血糖影響較小。
總結:
土豆既能做蔬菜也可做主食,但如果把它當做蔬菜再搭配米飯,不僅血糖升高較快,也不利於控制體重;常吃土豆泥、油炸薯片/薯條也對不利於健康。因此,建議用土豆替換部分主食,同時搭配葉菜類和肉蛋奶一起食用。
作者:薛慶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註冊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公共營養師
審核:阮光鋒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